在昨天举行的2012年度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上,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贡俊从市领导手中接过“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的证书。2年前,作为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高密度永磁电机项目”的第一完成人,由于在外地错过了领奖。今年,作为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的首批入选者,45岁(获奖年龄上限)的他笑称自己“恰巧赶上了末班车”。
从“2个轮子”到“4个轮子”
从小喜欢玩汽车模型的贡俊,从上海工业大学毕业后,跟随一位导师来到中电集团第21所参加上海市重大工业会战项目。2年后,贡俊破格晋升为工程师,他研究的永磁伺服电机正好契合后来世界电机行业的发展方向。
1996年,上海提出5年内淘汰燃油助动车、用电动自行车取代的计划,贡俊所在的研究小组得到8万元研究经费,开始研究“2个轮子的电机”。几年下来,一套适用于电动自行车的电机控制技术已日趋完善。然而,由于科研院所在体制、功能等方面的限制,这项技术并没有得到很好推广。贡俊觉得,如果换一种机制,或许能“柳暗花明”。
就这样,33岁的贡俊被“赶下海”。同年,国家成立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由于技术的相通性,贡俊被有关领导点名“应战”,这也成为他从研究“2个轮子”到研究“4个轮子”的契机。
从研究员到总经理
下海后,贡俊开始了从一名研究者向管理者的转型。在他看来,研究员与总经理的角色定位很不一样:搞技术可以不计成本地追求性能的完美,而当老板,则要在做出符合要求的产品的同时,注重成本控制。那年,几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跟着他来到新成立的安乃达驱动技术有限公司。在贡俊为公司投入的51万元创业资金中,有20多万是为这些大学生“垫付”的。后来,贡俊将这些钱所占的公司股份悉数分给了这些陪他创业的“元老”们。
2001年至今,贡俊先后创办了安乃达、电驱动等7家公司,后者已进入上市培育阶段。如此顺畅的创业之路,和他的行业敏感密不可分。他认为,我国丰富的稀土资源(永磁电机的主要原材料)和低廉的人力成本,会使世界各国的电机设计都聚集到此。后来的发展确如他所料,“如今,全球汽车界一流的跨国公司都考虑把他们的新能源汽车电机放到中国来做。”
带动产业上下游
在新能源汽车电机领域,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产值连续两年实现翻番。
如果把电动汽车比作一个人,电控、电机、电池分别对应大脑、心脏和血液。而要让电机充当汽车的“心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要高功率,又要小体积,这就对电机的转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试验了一些传统产品后,贡俊发现转子出现了“扫膛”现象,这意味着转速过高,包裹材料的机械强度不够。为解决这个问题,贡俊找到了上游企业宝钢集团。经过2年研发,宝钢把产品交到了贡俊手中,这不仅让宝钢获得了订单,也让他们成为该领域的先行者,占据了市场先机。
贡俊深知龙头企业的社会职责,他组织起全国性的行业产业联盟。主营稀土产业的宁波韵生集团的老总只跟贡俊谈了半小时,就决定入股;一汽、东风、奇瑞等主流整车厂,宝马、奥迪等国际大公司也纷纷抛来“橄榄枝”,一台小小的电机变成联系产业上下游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