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简介
攀枝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立于2000年7月,是攀枝花首个市级工业园区,也是攀西地区唯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该园区2006年已被列为四川省中小企业局首批小企业创业基地,2008年年初已通过省发改委规划评审,纳入全省工业园区规划总盘子。经过近10年的开发建设,攀枝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功能基本完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已成为东区工业发展最重要的载体。
一、园区布局
攀枝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期规划用地16平方公里,分布为“一区三园”,包括流沙坡园、高粱坪园和华山园。
二、园区概况
经过9年的开发建设,攀枝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水、电、路、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其中,已建成道路约70公里、供电容量25.5万KVA、日供水量5.5万吨。目前园区内已初步形成了冶金辅料及耐火材料、采选矿、钢铁及钢铁延伸加工、钒钛、循环经济、现代服务型工业等六大产业集群。现有入驻项目94个,建成87个,规模以上企业51家。截止2008年底,园区工业总产值为37.4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60%,累计上交各类税收3.67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4000个。
园区发展规划
2011-2015年是园区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第二个五年规划。依据《攀枝花市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实现东区工业腾飞,制定《攀枝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十二五”(2011-2015)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集中体现了区委、区政府的发展战略意图和施政方针,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园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大任务以及保障措施,是园区未来五年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园区制定各项办法和措施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十一五”期间成就及问题
攀枝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立于2000年7月,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9.87平方公里,是攀枝花市首个市级工业园区,是东区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园区发展迅速,各项设施不断完善,目前正在申报省级工业园区。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编制完成《攀枝花市高梁坪工业集中区概念规划》、《攀枝花市高梁坪工业集中发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攀枝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流沙坡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到“十一五”末,园区建设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达2.4亿元,平整工业用地3000亩,已建成道路约16.5公里,日供电容量达19.05万KVA,日供水量达4.3万吨,日供气7200立方米。截止“十一五”末,园区入驻企业94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4户,占区属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58%。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4.8亿元,占区属工业总产值的60.4%;实现工业增加值24.6亿元,占区属工业增加值的62.7%;实现区级税收收入3295.23万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5.7%;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04个;安排就业人员5233人,提供工资收入9789.9万元,为职工生活,社会稳定做出贡献。制定了《攀枝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办法》,加强园区生产经营指导和项目建设;园区绿化面积不断扩大,亮化设施不断完善,地面清洁确保做到整洁卫生,园区形象不断提升。从实际出发,本着有利于组织管理、有利于党组织活动正常开展的原则,成立了党总支,扩大了企业党组织的覆盖面。园区信息化建设初步启动,已建成攀枝花市高新园区地理信息公众服务平台和东区招商引资网等网络平台,拓展了园区对外辐射能力。为“十二五”园区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
投资主体单一。园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区政府投资,而区财力相对有限导致发展与建设资金缺乏矛盾凸显。
环境制约明显。园区环境容量有限,节能排减任务艰巨,工业规模扩张受限,部分项目落户东区困难。
主导产业不突出。钢铁及延伸加工、钒钛产业、循环经济这三大主导产业在园区总体格局中均不占优势。
规划与城市发展不够协调。流沙坡园区、华山园区发展均与周边城市开发建设有冲突。
发展空间与产业布局制约。东区工业用地范围和用地指标有限,加之《攀枝花市工业布局总体规划》对东区产业布局要求“以一类工业项目为主、部分二类工业协调发展”,制约园区进一步发展。
第二章“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攀枝花市打造“钒钛之都”和“国家级钒钛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为契机,以促进工业与城市协调发展为导向,围绕东区构建“钒钛产业先导区”,坚持“规划引导、错位发展、科技创新、资源集约、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和产业服务水平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科技创新为动力,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良好机遇,大力发展钒钛及其附属产业,促进钒钛产业链延伸,提升钒钛磁铁矿开发利用水平。科学合理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增加园区工业总体规模,增强园区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努力将园区建成产业分工合理、空间布局有序的有机聚合体,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为全面建设东区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面临的形势
优势: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将对具有相对地理区位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带来强大的外部动力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省委、省政府加快工业强省战略的全面推进为巩固和加快园区建设带来政策机遇。
市委、市政府实施“打造‘钒钛之都’,建设‘国家级钒钛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发展战略和纵深推进“四个倾力打造”的战略部署为园区发展带来机遇。
区委、区政府加快推进“四个转变”,强化工业发展为园区发展带来机遇。
劣势:
国家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园区地形地貌的空间限制使园区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东区辖区内缺乏工业发展所需钒钛、磁铁矿等矿产资源的支撑。
环境要求日趋严格为园区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切实保护环境带来挑战。
园区内产业集聚效应不够明显,产业集聚能力有待提高。
本地劳动力供应不足,尤其技术型人才短缺。
园区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薄弱,投资软、硬环境亟待改善。
园区办事效率有待提高。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园区新增可利用面积8平方公里。
——新增道路30公里。
——新建110KV变电站2座。
——新增供水设施1座。
——固定资产累计投资突破10亿元。
——招商引资累计达到50亿元。
——建设“百亿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其中:新增5亿元以上企业7-10户;10亿元以上企业3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户。
主要任务
——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完成省级园区的创建工作,实现园区升级。
——华山园区逐步退转为城市建设用地。
——流沙坡园逐步调整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总部基地。
——做好高梁坪园向五道河工矿区的拓展工作。
——挖掘攀钢厂区及其周边区域闲置工业用地、厂房形成弄弄坪工业片区。
第三章“十二五”期间空间布局及任务
结合东区城市空间结构和工业布局现状特点,综合考虑区域产业协调、土地开发潜力、交通基础设施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构建“新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为重点,按照城市发展要求,对各个园区功能和定位进行调整。完成高梁坪-五道河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完成流沙坡园调整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总部基地的规划调整编制。
一、空间布局
以攀枝花市打造“钒钛之都”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为契机,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为切入点,按照“4+2”工业体系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满足园区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
高梁坪-五道河园
拓展高梁坪园至五道河片区,完成拓展面积4平方公里。完成高梁坪-五道河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功能定位:发展传统钢铁、机械加工、钒钛新材料等产业。
发展模式:采取引进大型企业参与,政府机构逐步退出的管理机制,减轻政府负担。
流沙坡园
做好流沙坡园功能调整。完成流沙坡园区控制性规划调整编制。
功能定位:生产性服务业、工业总部基地。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生物产业、太阳能产业。
发展模式:采取政府全额投资的方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软硬投资环境,积极探索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培养服务园区的人才。要求现有污染较大、效益不佳的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引导钒钛等传统优势产业进入其他相关园区发展。
弄弄坪园
新增弄弄坪园约2平方公里。将原有枣子坪、弄弄坪片区内适宜工业发展的区域、十九冶闲置土地及厂房整合,或对该片区土地进行置换等方式,形成弄弄坪工业集中发展区。完成弄弄坪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功能定位:攀钢配套的机械加工、钒钛深加工产业集中区。重点发展钢铁、钒钛产业、含钒钛机械制造业、钒钛二次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邻近攀钢的地域优势,做好与攀钢的产业链衔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