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和招商引资压力太大,感觉有点刹不住车,整个人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西部地区的一个地级市副市长说。在抽空“接见”《经济参考报》记者时,他正为招商引资的事忙得焦头烂额。“有时候为了守住底线,免不了跟老外拍桌子。”武汉市东湖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张甫东说,可是总拍桌子,招商指标上不去,考核掉链子怎么办?有时候感觉,跟外资之间就是一种对赌双赢的关系。(10月22日《经济参考报》)
随着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和自身经济转型要求凸显,各地“招商引资”为了保住不断增长的考核指标,层层下达的指标,不堪压力的官员只有掺假、虚报外资数据,纷纷吐槽“压力山大”。有的招商市场竞争惨烈,外企借机“漫天要价”,为了考核指标,不得不“委曲求全”;有的外资引进来了,项目用地拿了,楼盖起来了,但几乎没有产生税收和经济效益,形成“虚假繁荣”。
不得不说,这种“招商引资”实际上是对市场风险的一种误判,白白浪费了地方的土地资源,有的甚至不惜引进污染项目,甚至充当污染企业“挡箭牌”,结果是引来了资金,招来了污染,破坏了环境,损害了群众利益,伤了政府公信力。
其实,给招商引资定指标,反映出一些地方发展经济的急迫心情,背后是唯GDP是举的发展观念。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一些地方出现了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的政绩观,甚至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结果给地方发展带来了包袱和隐患,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由此可见,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就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在政绩观上出现偏差,就会在发展观上偏离科学。
事实上,企业才是招商引资的主体,政府亲自去招商引资,无异于本末倒置。政府真正应该做的工作是宣传、改善本地投资环境,通过媒体公布项目,具体应该由企业自由选择,否则政府就是“不务正业”了。这与科学发展观、转变政府职能和加强效能建设的要求背道而驰。
可见,招商引资“逼疯”官员,都是政府角色的“错位”惹的祸,政府工作犹如一部复杂的机器,各个部门就像这部机器上的零件,各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诸多非经济部门搞招商引资,如同撵鸭子上架,结果事倍功半,甚至可能带来腐败等蚕食、异化政府职能的恶果。因此,这种“政绩锦标赛”违背八项规定精神,必须狠刹。
一言以蔽之,新形势下引资工作重点的转移,亟待建立更加科学的外资工作评价体系,推动招商引资考核重点“去GDP化”,从“规模和速度”逐步向“质量与效益”转变。政府部门也要科学制定考核评价指标,按客观规律办事,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脱离实际的下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及公平正义为代价,扎扎实实地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