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泵阀网首页 -> 资讯首页 -> 机电及其它 ->湖北:对接“中国制造2025” 加快制造强省建设

湖北:对接“中国制造2025” 加快制造强省建设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作者:不详 日期:2016/1/18 访问:

    近日,湖北省政府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主动对接融入国家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着力夯实“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产业支撑。围绕《纲要》解读,笔者专门采访了省经信委主要负责人。


湖北:对接“中国制造2025” 加快制造强省建设(图片来自百度)

  问:《纲要》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台的?
  答: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是未来十年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纲领性文件。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汇,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模式,正在引发整个制造业的深刻变革。国内外纷纷抓紧布局和大力推进制造业提档升级战略,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湖北是制造大省但不是制造强省,如果行动迟缓,将会错失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大势,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制造业从大到强转型跨越,是主动应对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的战略选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双中高”目标的迫切需要,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重大举措。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全面对接融入国家战略,着力提升湖北制造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力争在推进新一轮制造业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问:近年来,我省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十二五”以来,我省坚持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推进“两计划一工程”和“四六十”行动方案,制造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了重要支撑。
  规模总量跃上新台阶。工业增速持续快于全国,“十二五”工业投资、增加值、产值、主营收入实现翻番,总量位次不断前移,预计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4.5万亿元(2010年为2.14万亿元)、主营收入4.2万亿元,由全国第11位升至第7位。其中,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到92%左右(全国为87%左右);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总投资的90%以上。
  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主导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主营收入超过3000亿元的产业由2010年底的1个(汽车),增加到2015年底的7个(食品、石化、汽车、电子信息、机械、纺织、建材);轻重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28.9:71.1,调整到2015年的37.8:62.2;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27.3%,比2011年下降5.5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发展加快。2014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共投入研究与发展经费362.95亿元,是2010年的1.7倍。数控机床、软件和集成电路、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年平均增幅超过20%。
  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指数由2012年的64.2提升到2014年的69.41,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已达20家。北斗芯片、海洋浮式核岛、海洋工程装备等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深入推进。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10年的2.09吨标煤下降至2013年的1.65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工业用水量降幅超过60%,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节能降耗目标。国家下达的涉及14个行业、177家企业的“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提前一年全面完成。
  问:制造强省建设有哪些主要目标任务?
  答:《纲要》对制造强省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对未来5—10年的目标任务进行了规划。
  瞄准“一个目标”:即实现从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到2020年,湖北制造业总量进入全国前6位,制造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强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25年,湖北制造业在全国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进入全国制造强省第一方阵、第一梯队。
  明确“三区一中心”的发展定位:即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区,培育一批在世界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智能制造先行区,打造全国智能制造发展高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发展生态友好型工业,加快优势传统产业的智能改造,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基地;区域领先、全国一流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实施“双九双十”行动:即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等9大主要任务,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等9个重点工程;突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10大重点领域,配套滚动推进10个重大项目包建设。
  问:《纲要》为什么将发展智能制造列为首要任务?
  答:智能制造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我省信息化水平还不高,两化融合还有巨大潜力。《纲要》将发展智能制造视为首要任务,提出了大力实施好“互联网 制造”行动计划,着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培育发展系统集成及应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等工作任务。到2020年,在全省十大重点领域相关产业中选出50个项目作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活动,推广普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促进制造业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主适应控制。到2025年,再选出100个项目作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努力将湖北打造成为国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智能制造先行区、示范区。
  问:《纲要》如何看待创新在发展先进制造业中的地位?
  答: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湖北建设制造强省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湖北是科教大省,完全有能力并行跟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但目前我省制造业创新发展还面临很多难题,中高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等。针对存在问题,《纲要》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区域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大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推进由企业牵头、产业目标明确、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联盟建设,争取到2020年,在光电子、汽车、海工装备等领域形成至少1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形成至少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开放引进、整合并激活全省创新资源,将湖北打造成为区域领先、全国一流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问:《纲要》针对我省制造业发展基础不强的问题提出了怎样的发展思路?
  答: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通过多年努力,我省在光电子器件、工业机器人、汽车轮毂轴承、发动机等基础零部件以及冶金、先进储能、光伏、纳米等关键原材料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四基”的工程化和产业化上,湖北科教大省的研发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的产品性能和稳定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针对存在问题,《纲要》提出大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强核心零部件攻关,开发先进基础工艺及材料,夯实产业技术基础,加强“四基”应用推广,争取用5—10年时间,大幅提升一批关键基础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元器件)的自主化、工程化、产业化水平,显著增强我省工业优势领域的产业技术基础。
  问:《纲要》如何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
  答: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新三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我省制造业大而不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纲要》提出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工业大数据、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我省产业加快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争取到2020年,在船舶、航空航天、纺织服装、家具、电子等行业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达到1000家;到2025年,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达到3000家。全力打造武汉“设计之都”品牌,成为全国服务型制造先行先试区。
  问:《纲要》如何提高我省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
  答: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省重工业占比高,能源消耗总量偏大、单位能耗偏高,但能源资源又十分匮乏,缺煤少油乏气,发展“两型”工业的压力之大前所未有。针对存在问题,《纲要》提出了提高工业节能降耗能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打造绿色制造体系等工作任务。力争通过5—10年努力,一手抓减排,实现清洁生产试点企业的工业能源消耗零增长;一手抓发展,充分发挥湖北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门类最齐全、覆盖面最广的特殊优势,将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做到8000亿元到1万亿元的规模,成为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绿色动力”。
  问:《纲要》如何树立和提升湖北制造的品牌形象?
  答:质量是制造业的生命线,贯穿于建设制造强省的整个进程,是部署和落实各项任务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近年来,我省工业产品质量水平虽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知名品牌数量较少,品牌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尤其缺乏国际知名品牌。针对存在问题,《纲要》提出了加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夯实质量基础,强化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知名品牌等工作任务,大力实施湖北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和湖北品牌升级行动,定期组织评选长江质量奖,积极创建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力争到2020年,通过国家质量管理标准认证企业数量超过2万家,企业废品率明显降低,效率显著提升;到2025年,通过国家质量管理标准认证企业数量超过3万家,企业效益大幅提升,部分企业成为行业龙头和行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国际竞争力水平明显提升。不断提升湖北制造业的品牌价值和整体形象。
  问:《纲要》提出了怎样的制造业优化调整思路?
  答:制造强省建设的落脚点在产业、在构建产业新体系。我省是制造大省、经济大省,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但产业结构不合理,汽车“一业独大”但需求增长放缓,钢铁建材等行业产能持续过剩。针对存在问题,《纲要》提出了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智能改造升级,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制造业集群做大做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工作任务。重点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加快化工等优势传统产业的调整改造转型升级;二是加快食品等支柱产业做强做优;三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和专用汽车、海工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北斗、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十大先进制造领域发展壮大。坚持一个产业、一个行动方案、一个重大项目包,以钉钉子的精神,培育壮大新动能,提升改造传统动能,加快构建支撑湖北未来发展的产业新体系。
  问:《纲要》如何促进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
  答:近年来,国家开发开放重点由沿海向内陆梯度推进,进一步彰显湖北的区位优势和投资预期,必将为制造强省建设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纲要》针对湖北工业大省、出口小省的短板,提出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实行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落实“一带一路”以及内陆地区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部署,借鉴上海自贸区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加快申报、建设中国(湖北)自由贸易示范区,在体制机制上同国际接轨,引导制造企业走出去,加强合作平台建设、优化外资利用结构,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大力提升湖北工业外向度,补齐发展短板,拓展湖北制造新空间。力争到2020年,培育8—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到2025年,培育15—20家百亿规模的跨国集团。将湖北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开放高地和对外开放体系中的重要节点。
  问:《纲要》如何发挥湖北厚重的科教、人文优势?
  答:人才是推进制造业由大变强的的骨干力量和根本保障。我省是人口大省、人才大省,但人口出生数在2000年之后,每年从100万锐减至50—60万人;企业用工成本也是年年增加,“十二五”年均增长10%以上;高校在籍人口流向外省的占21%,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针对存在问题,《纲要》提出坚持把人才作为制造强省建设的根本,加大制造业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培育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建立制造业终身职业教育体系,重点在创新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的基础上,一手抓企业家队伍培育,一手抓“工匠”人才培养,加快建立完善企业家、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等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制造业各类人才的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和本土化,努力把湖北厚重的科教、人文优势加快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发展优势、领先优势。
  问:为保障各项任务的有效推进,《纲要》提出了哪些保障措施?
  答:针对制约我省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若干瓶颈问题,《纲要》提出了六项保障措施,营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一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强规划、政策等制定和实施,进一步出台“1 X”推进方案,提高产业治理水平。创新产业集聚区管理模式,进一步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建立军工技术在民用领域应用合作机制。
  二是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加强财政资金对制造业的支持。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政府产业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落实和完善湖北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认定实施细则。
  三是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优先在先进制造等领域开展贷款和租赁资产证券化试点,鼓励大型制造业企业集团开展产融结合试点,通过融资租赁方式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四是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我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开展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在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中开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在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中设立中小微企业发展子基金。
  五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落实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行业企业服务体系,创造公平发展环境。
  六是健全组织实施机制。加强制造强省建设的统筹推进和顶层设计,强化部门协调和上下联动,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九大主要任务及九个重点工程
  一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1加快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活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全面提升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
  2发展一批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3D打印、高功率激光制造成套装备等重点装备,促成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与关键智能零部件的协同发展。
  3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打造开放有序、富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4培育发展系统集成及应用。重点培育一批具备整体设计能力和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系统集成企业,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
  5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深入实施“宽带湖北”战略,加强工业集聚区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开展国产化智能工厂信息基础设施研究与建设。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
  在全省十大重点领域相关产业中选出50—100个项目作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通过5—10年努力,将湖北打造成为国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智能制造先行区、示范区。
  二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6建设区域制造业创新体系。发挥公共服务平台、工程数据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创新创业平台等载体的重要支撑作用,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7加大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制定实施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建立以利益为纽带、更紧密合作的产业创新联盟,开展协同攻关,重点突破。
  8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集科技信息服务、技术转移对接、科技投融资和网上技术交易等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体系,推进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聚焦光电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坚定不移开放引进、整合并激活全省创新资源,力争通过5—10年努力,培育形成1—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1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把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载体,协同创新的组织者,创新成果的转化平台和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成为推进湖北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引擎。
  三扎实推进“四基”发展,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9加强核心零部件攻关。大力开展包括关键技术研究、产品设计、专用材料开发、先进工艺开发、公共测试平台建设等“一条龙”攻关行动,提高自给能力和水平。
  10开发先进基础工艺及材料。组建产学研用基础工艺创新联盟。建立增材制造工艺等一批新兴工艺国家研究中心。进一步提升冶金、先进储能、纳米等新材料的设计制造水平。
  11夯实产业技术基础。依托优势企业和高校院所,建设一批专业水平高、支撑作用强、布局合理的骨干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基础公共服务体系。
  工业强基工程
  选取我省具有优势的光电子器件等领域,搭建国家级“四基”产业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平台,着力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力争通过5—10年努力,基础制造工艺水平全面提升,机械基础件的可靠性、性能一致性和稳定性显著提升,关键基础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元器件)自主化、工程化、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工业优势领域产业技术基础显著增强。
  四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强化质量品牌建设
  12加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质量标准认证机制,推进技术、质量和管理标准化工程,培育发展技术、质量、管理标准相关的配套服务业。
  13夯实质量基础。实施湖北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突破汽车、装备、光纤等领域关键共性质量技术,加快质量检验检测平台和企业质量体系建设。
  14强化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建立我省企业产品质量档案和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在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实施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
  15加快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实施湖北品牌升级行动,加快品牌孵化平台建设,建设区域特色品牌示范区和特色行业品牌,加大对湖北优质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
  企业精细化管理推广工程
  在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中,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定期组织评选长江质量奖,力争用5—10年时间,我省通过国家质量管理标准认证企业数量达到2—3万家,企业效率显著提升,部分企业成为行业龙头和行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国际竞争力水平明显提升。
  五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制造业转型步伐
  16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智能改造升级。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有序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加快提质增效、转型发展。
  17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大企业的全球资源整合和供应链管控能力及全球化服务水平;加快“双创”支撑平台建设,引导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益化、特色化发展。
  18促进制造业集群做大做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聚——产业集群的方向,促进关联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19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化与央企军工集团的战略合作,加快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动军民技术相互有效利用,形成以军民结合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民用产业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
  智能化技改工程
  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充分运用信息新技术,推动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力争通过5—10年努力,全省企业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智能化改造高地,成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制造业服务化
  20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大力发展以制造工业设计、环保工程设计、汽车设计为主的工业设计,配套发展以广告设计、展示设计、包装设计为主的商业设计,办好“楚天杯”工业设计大赛,加强工业设计中心创建工作。
  21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服务业,推广信息服务业,提升分析测试、检验认证和计量等综合性服务能力,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推进服务外包。
  22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鼓励发展定制化生产,支持重点企业搭建智能服务平台,提供在线检测、检验、监控服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提高市场响应能力。
  服务型制造示范工程
  选择特定行业推行服务型制造定制化生产模式;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向提供设计、制造、安装及运维服务等一体化服务转变;研究出台制造业电子商务行动方案;建设制造业大数据、云平台,实现产品需求和网络化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力争通过5—10年努力,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达到3000家。把湖北打造成全国服务型制造先行先试区。
  七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23提高工业节能降耗能力。推进重点行业全流程绿色化改造,开展工业锅炉、电机节能减排工程试点,逐步将清洁生产审核领域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扩展到全部工业企业。
  24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推进钢铁等行业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新建项目,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产能企业。
  2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鼓励重点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支持企业开展“三废”循环利用,完善废旧工业品回收体系。
  26积极打造绿色制造体系。支持制造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在钢铁、装备制造等行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行动,大力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壮大绿色企业。
  清洁生产示范工程
  在冶金、石化、建材、纺织等重点行业企业推广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加快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大幅削减工业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加强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与评价,提高工业清洁生产水平。力争通过5—10年努力,清洁生产试点企业主要能耗指标大幅降低,实现工业能源消耗零增长。
  八坚持以开放促发展,深化产业国际合作
  27引导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抢抓“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园(港)区等战略机遇,引导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品牌的国际化水平。
  28加强合作平台建设,优化外资利用结构。促进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投资带动设备及材料出口,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
  29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深化产业国际合作。谋划湖北长江经济带、汉江经济带产业整体规划,加快构建中三角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产业招商指导,在推进产业演进升级中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制造业国际化工程
  推动制造业龙头企业国际化,打造省内制造业企业交流的国际平台,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出口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省级制造业出口创新示范区。力争通过5—10年努力,培育15—20家百亿规模的跨国集团,将湖北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开放高地和对外开放体系中的重要节点。
  九加快多层次人才培养,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30加大制造业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大力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快产业集聚区人才培养孵化能力,加大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人才奖励机制。
  31培育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展开多元化的技术人才培养合作,支持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接纳学生在一线实习锻炼的基地,培养职业“工匠”人才。
  32建立制造业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现代学徒制培养制度和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开展网络教学、校企合作等多种模式,对现有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产业工人进行再培训。
  企业家培育工程
  倡导“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实施省“123”企业家培育等专项计划,落实更加开放、宽松、宽容的企业家培养集成政策,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企业家人才队伍,通过5—10年努力,培养100—200名领军型企业家,培养5000—10000名职业经理人,切实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10大重点领域及其10个重大项目包
  遴选湖北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有前景的十大重点领域,配套与滚动推进十个重大项目包建设,近期建设亿元以上项目1574个,总投资20119亿元,以项目为抓手,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跨越发展,到2020年十大重点领域产业规模达到3万亿元,2025年超过5万亿元。
  1.新一代信息技术
  突出光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化、特色化、融合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1.2万亿元;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将湖北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2.智能装备
  突出激光、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智能装备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壮大产业规模。力争到2020年,智能装备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打造以智能装备为代表的中部高端装备产业核心区。
  3.新能源汽车及专用车
  突出新能源汽车整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专用车辆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力争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工业产值达到400亿元,专用车达到700亿元;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和专用车产值分别达到800亿元和1000亿元。培育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及专用汽车产业聚集区。
  4.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
  突出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中成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抢占生物医药发展制高点。力争到2020年,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规模提高到2000亿元;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3500亿元。将湖北打造成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5.新材料
  突出高性能金属材料、高端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功能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将新材料产业培育成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力争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500亿元;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8000亿元。
  6.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突出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高端船用配套设备、船舶智能制造平台及装备等重点领域,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产业高端化、差异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全力打造继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的全国第四大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集聚区。
  7.航空航天装备
  突出飞机设计与制造、航空零部件、航电与机电系统、运载火箭、卫星制造、应用及服务、航天发射地面装备及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航空航天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工艺、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力争到2020年,航空航天装备产业规模提高到1000亿元;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700亿元。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基地。
  8.北斗
  突出北斗芯片、高端接收机及终端产品、北斗CORS基站等重点领域,加快提升产业的规模化、高端化、服务化水平。力争到2020年,北斗及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规模提高到1000亿元;到2025年,产业规模至少达到2000亿元。形成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北斗卫星导航产业集群。
  9.轨道交通装备
  突出车辆制造、车载设备与列控系统、车用关键部件等重点领域,壮大产业规模。力争到2020年,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提高到600亿元;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
  10.节能环保装备和资源循环利用
  突出节能装备及产品、环保治理装备及产品、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力争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7000亿元。使之成为推动湖北省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
  现实基础
  ——规模翻番。预计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4.5万亿元(2010年为2.14万亿元),由全国第11位升至第7位。
  ——结构优化。主营收入超过3000亿元的产业由2010年底的1个,增加到2015年底的7个;轻重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28.9:71.1,调整到2015年的37.8:62.2。
  ——绿色发展。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节能降耗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主要目标
  ——到2020年,湖北制造业总量进入全国前6位,制造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强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到2025年,湖北制造业在全国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进入全国制造强省第一方阵、第一梯队。
  发展定位
  ——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汽车、海工装备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在世界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智能制造先行区。实施“互联网 制造”行动计划,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全国智能制造发展高地。
  ——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发展生态友好型工业,加快优势传统产业的智能改造,将湖北打造成为全国加快智能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区域领先、全国一流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充分发挥湖北科教资源富集、人才红利涌现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加快构建区域制造业创新体系,成为全国制造业创新体系中区域领先、全国一流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关键词:湖北 中国制造2025 数控机床 工业机器人
上一篇:精大仪表公司获合肥市品牌示范企业荣誉称号
下一篇:阀门配套执行机构国产化筹备工作
相关链接
·精大仪表公司获合肥市品牌示范企业荣誉称号
·中石化集团公司考察江苏诚功阀门科技有限公司
·济南出台智能制造产业五年规划
·温州研究生分院学校导师一行赴阀门企业调研
·永济电机产品出口驶入“绿色通道”
投稿箱:
如果您有泵阀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100589139@qq.com
国内泵阀区域市场推荐
·上海泵阀交易市场   ·永嘉泵阀交易市场   ·龙湾泵阀交易市场   ·台州泵阀交易市场
·富阳泵阀交易市场   ·天津泵阀交易市场   ·自贡泵阀交易市场   ·北京泵阀交易市场
·福建泵阀交易市场   ·河南泵阀交易市场   ·江苏泵阀交易市场   ·泊头泵阀交易市场
 最新图片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新闻>>
 
科威纳集团2024年度
 
嘉利特荏原泵业:上
 
瓦轴集团:不断优化
 
星火机床公司召开20
 
gb/t 20173《石油天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泵阀网”的所有资讯,版权均属中国泵阀网所有,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泵阀网,http://www.zgbfw.com。违者必追。
2、本网转载并注明其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最新资讯
·科威纳集团2024年度总结暨2025年度
·嘉利特荏原泵业:上级工会走进EGP开展新
·瓦轴集团:不断优化加工工艺
·星火机床公司召开2025年1月份生产经营
·GB/T 20173《石油天然气工业用阀
·广东石化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
·阀毕威阀门:推动行业创新与技术进步,助力
·2025年01月20日长江镍价格行情参考
·2025年01月20日长江锡价格行情参考
·2025年01月20日长江铅价格行情参考
  最新供应 更多>>
  泵阀标准 更多>>
·钢制阀门 一般要求:阀门公称尺寸和阀体端
·疏水阀原理和结构形式
·钢制阀门 一般要求:辅助连接壳体承插焊有
·钢制阀门 一般要求: 辅助连接壳体螺纹有
·钢制阀门 一般要求:焊接端部尺寸
·阀门壳体最小壁厚尺寸要求规范:铁制旋塞阀
·阀门壳体最小壁厚尺寸要求规范:铁制隔膜阀
·阀门标准之蝶阀常用标准
  泵阀招标 更多>>
【招标】 招标:项目标题:湖南省益阳市赫山
【招标】 招标:项目标题:湖北省孝感市公共
【招标】 招标:项目标题:贵州省铜仁市中部
【招标】 招标:项目标题:江苏省盐城市东台
【招标】 招标:项目标题:福建省漳州市高新
【招标】 招标:项目标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招标】 招标:项目标题:浙江省宁波市前湾
【招标】 招标:项目标题:山东省潍坊市北部
  招聘信息 更多>>
业务销售  东莞市雅高通风设备制造
销售经理  重庆霞诺飞协泵阀制造有
数控车工  重庆霞诺飞协泵阀制造有
空压机业务员|销售员|销  上海京雅机械有限公司
空压机保养|维修|售后服  上海京雅机械有限公司
销售代表  上海川速阀门有限公司
文员  温州镒多陶瓷阀门有限公
  泵阀诚信会员推荐
 ·上海厚浦阀门有限公司_电磁阀
 ·上海泉享阀门有限公司_蝶阀_刀型闸阀
 ·浙江兰初自控阀门有限公司_气动调节阀_电动调
 ·浙江聚富阀门有限公司_Y型截止阀_料浆阀_放
 ·浙江豫诚阀门有限公司_球阀系列
 ·浙江恒宜阀门有限公司_软密封蝶阀_气动蝶阀_
 ·永一阀门集团有限公司_平行式双闸板闸阀
 ·百强阀门集团有限公司_高温高压电站阀_闸阀_
 ·浙江纽顿流体控制有限公司
 ·温州逸捷阀门有限公司_疏水阀
 ·欧拉姆阀门科技有限公司_好阀门柔性造
 ·浙江亿核阀门有限公司_陶瓷球阀_陶瓷闸阀
 ·浙江亿核阀门有限公司_陶瓷阀门
 ·浙江天洲流体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中钛阀门有限公司_不锈钢水力控制阀
 ·永嘉县得利机电液压实业公司_阀门试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