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生产下线了中国第一台大型起重机、第一台蒸汽拖拉机、第一台高档数控系统、第一台大容量解体变压器等160余个全国工业设备的第一。这个曾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的老工业基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之后,经济曾一度下滑。占到沈阳整个工业总量一半以上的装备制造业,在经过了前几年的高速发展后,也出现了结构性产能过剩。与此同时,高质量、高水平的有效供给又不足。
老工业基地觅新发展路径,打造装备制造业“看家本领”
2016年3月31日,沈阳机床(000410,股吧)集团2016年第一季度的工作总结会议如约举行,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全都参加了会议。
沈机工作人员:根据我们最新得到的数据,同比下降11%,其中国产下降16%,进口下降8%,今年一季度行业有所变化,从总体上销售下降18%,下降31%,利润总额减少了两个亿,产能库存下降13%,各企业加大消化的力度。
与以往的工作总结会议不同的是,当听到2016年一季度的情况汇报之后,所有的人都神情紧张,座位上的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更是不轻松。
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2015年我们中低档机床只占到20%了,中高档机床就占80%了。从产品结构角度看,应该说调整速度还算比较快,但是比例看比较快,但是还没有弥补原来,我们普通机床占很大,中低档机床很大的结构。
中低档机床和中高档机床2:8的占比,在外人看来,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业绩,这意味着沈阳机床集团在机床领域的科技创新已经初见成效,但是这一切在关锡友看来,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中高档机床与原来中低档机床的销量相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那么,这个空间到底有多大呢?关锡友告诉我们这样一组数据。沈阳机床集团作为中国机床企业中的老大,2002年当年的销售收入只有13亿元,在世界机床企业中排名第36位;2009年排名跃居世界第五;两年后的2011年,沈阳机床集团销售规模达到了180亿,位居同行业世界第一。
关锡友:我从业20多年从来没有遇到一种情况,我们2010年机床甚至还做成半成品,用户就需要,我们所有库存销售一空,什么东西都好卖,我当时预感一个什么问题,怎么可能市场是这样的呢?
机床市场的异常火爆,让关锡友感到惊讶。他不知道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是不是泡沫,这样的市场究竟会持续多久?
关锡友的担心并不是毫无依据。2011年沈阳机床集团销售的普通机床,达到了11万台,占到了总销量的70%,销售规模更是高达100亿。但是这些产品在行业中属于中低端产品,核心技术更是依赖国外,大而不强成为摆在沈阳机床面前最大的问题。于是,在众人的质疑声中,关锡友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逐步压缩普通机床所占的比例,转而寻找能让沈阳机床做“强”的真本事。
这些产品在行业中属于中低端产品,核心技术更是依赖国外,大而不强成为摆在沈阳机床面前最大的问题。
此时,发达国家早已经进入了数控时代,而中国机床的数控化率只有5%。95%以上的高档数控系统全部依赖进口。自己造一个机壳,然后高价从国外购买数控系统再进行组装,这样的老路子如果继续走下去,不仅中国的机床行业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企业的未来也就会有灭顶之灾。在这样的情况下,关锡友决定带领沈阳机床压缩中低档机床的产量,全面向中高端的数控机床进军。
突围,首先要攻克的就是核心技术的问题。
关锡友:我们问过外国的伙伴,这项技术合作行吗?或者卖给我行吗?老外跟我说这是的灵魂的生命,值多少钱。当时我们不懂,我们以为技术可以花钱买来,但真正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国外合作伙伴的冷言冷语,让习惯了跟随式发展的老国企碰了一鼻子灰。沈阳机床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打破中高端机床领域国外的垄断,就必须另辟蹊径、自主研发数控机床的“大脑”——数控系统。
迈出这第一步并不容易,关锡友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沈阳机床陆陆续续投入研发高端数控系统的资金高达15亿元。但是,这个被众人寄予了厚望的核心技术还没研发出来,中国机床行业在2012年就迎来了增速大幅下滑,普通机床出现了严重产能过剩。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当这个人均GDP大于8000美元的时候,那么发达国家走过的路表明冶金行业、纺织行业,这些行业都是处于萎缩这种状态,到了8000美元以上的时候,这些国家的什么产业来成为拉动力量,就是装备制造业。
然而,这样的寒冬并没有结束,进入2013年,沈阳机床集团普通机床销量更是下降了30%;留给沈阳机床乃至整个中国机床工业的时间越来越少。
关锡友告诉记者,因为产能过剩造成的市场低迷,并不是一下子出现的。就在2013年沈阳机床集团整体销量下滑的时候,国内市场的低迷犹如迎头一棒。2014年国内机床市场消费总额相比2011年下降18.6%,2015年较2014年又同比下降13.5%。其中,与2011年时的最高峰相比,普通机床的产销量已经下降至原来的三成甚至两成。产能结构性过剩已经成了装备制造业目前面临的最大症结。
关锡友:在这个经济下行压力下,装备制造业确实也发生了很大的下降,那么甚至于去年增速低于GDP增长速度,
记者:那意味着什么?
关锡友:首次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拖累,这是第一次。
研发高档数控机床及其关键功能部件的突破,成了沈阳机床集团占领市场的重要项目,这个被叫做I5的项目不仅具有挑战,更是一个大胆的举措。它的目标是由单纯技术攻关转向跟踪国家建设需求实施重点攻关,服务领域向航空航天、汽车、船舶、能源等重点行业核心领域和电子等新兴产业行业扩展。
这个被叫做i5的项目不仅具有挑战,更是一个大胆的举措。
2014年,就在国内机床市场大幅下滑的时候,沈阳机床集团研发的全球首款智能机床i5开始了批量生产。这个产品一问世,立即受到青睐。2015年i5产业化后当年订单就达到将近6000台。2016年的第一个季度,沈机更是凭借i5拿到了15000台的定单,初步估算租赁总合同额价值达10亿元。
i5系列智能机床是中国首创的一种产品,它最牛的技术是,一改传统笨拙的手工操作,通过指尖轻点,通过移动电话或电脑,即可实现对千里之外的i5智能机床下达各项指令,而且误差补偿技术控制精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使大家印象里“傻大黑粗”的工业机床变得“能说话、能思考”,满足了用户个性化需求,工业效率也提高了20%,被叫做“指尖上的工厂”。
i5最牛的技术是,通过指尖轻点,通过移动电话或电脑,即可实现对千里之外的i5智能机床下达各项指令。
在沈阳机床集团的智能装备车间里,我们在优尼斯智能工厂主管鞠志鑫的带领下体验了一把i5智能机床上的“工业刺绣”。在记者的要求之下,鞠志鑫要当着我们的面,完成一个打火机的定制。
沈阳机床集团优尼斯智能工厂主管鞠志鑫:这台机床现在做的就是,相当于是一个个性定制化的一个产品,在打火机上表面上进行雕刻花纹,这种花纹是客户指定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做设计和加工。
记者:这个需要多长时间?
鞠志鑫:大概几分钟。
五分钟后,我们的个性定制打火机就完成了。
记者:什么图案都可以?
鞠志鑫:对,你提供图案,我们对图案进行一定的设计,要符合这个面的要求。
32岁的鞠志鑫是智能装备车间的项目负责人,他告诉我们,如今的机床企业,早已改换了传统粗放式的生产,偌大的机床可以完全进行定制化,并且可以批量生产。
记者:这样一次工作大概需要花多少钱?。
鞠志鑫:一个百十来块钱。
记者:包括这个打火机在内?
鞠志鑫:甚至我们在个性化一点我们手机,包括甚至我们戒指都是,这个通过我们机床加工出来的。
记者:这一台都可以实现吗?
鞠志鑫:对,都可以实现。
眼下,鞠志鑫所在的智能装配车间,是沈阳机床集团最热闹的地方。纷至沓来的订单,让鞠志鑫和他的小伙伴们经常要加班加点。这些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小伙子们,每天能够在这个车间里装配下线13台i5系列产品,即便这样,依然供不应求。
去产能,尽快调整产业结构,让沈阳机床集团一下子有了生机,高档智能机床逐步开始占领市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机床就丧失了用武之地。在距离鞠志鑫的智能装配车间不足50米远的地方,是杂件车间。一些在沈阳机床工作了大半辈子,工龄比智能装配车间的小伙子年龄还要大的老师傅们也毫不示弱。
加工一颗螺丝,从原料到成品,手腕需要连续发力上百次,老师傅们个个都是身经百战。
在我国,像这样还在正常使用的普通机床,总量超过了400万台。能够熟练操作这些老式机床的工人,大多数是像王立志这样有丰富经验、工龄在二十年以上的老师傅。
在王立志的工具箱里,整整齐齐摆放着上百种加工零件用具,这些都是他从做学徒起就开始学习的东西。但家伙已经很少能派上用场了,大部分时间,它们就这样静静躺在王立志工具箱里。王立志所在的杂件加工车间跟鞠志鑫所在的智能装配车间并不远。
王立志:将来社会走向数字化了,我们这些老产品、老设备就淘汰了,现在都是年轻的,三十来岁的比较多,都是大专生大学生,现在他们就是主力了。
2016年4月11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九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上,沈阳机床集团的i5系列产品出尽了风头。作为老工业基地,沈阳创造了无数个第一,除了沈阳机床集团去产能成功转型外,另一个大型企业也在慢慢转型,这个企业担负着为大型乙烯、大型炼油、大型煤化工、大型电力、大型冶金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提供国产装备的任务,其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它的名字叫沈阳鼓风机集团。
沈鼓集团进攻技术高地,实现传统产业智能转型
走进沈阳鼓风机集团公司,厂区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大箱子,近一年的时间,它们就这样摆在道路的两边,等待着出厂。
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孔跃龙:去年我们遇到了困难,由于去产能所服务的上游领域,产能下降了,它的投入下降了,所以造成我们的订单减少,因为我是长线生产。今年的订单相比去年,就接近少了20%到30%,有的会超过30%,我的订单减少了,我们整个销售收入会减少,我们利润水平会下降。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主打产品是压缩机,主要销往我国的石化领域,与其它企业不同的是,沈阳鼓风机集团生产的压缩机完全是依靠订单生产。
全国石油化工业装备所用的压缩机,80%都出自这里。
这个行业里的“领头羊”似乎就这样一路高歌猛进。2015年,沈阳鼓风机集团同样遭遇到市场的寒冬,由于石化行业产能下降,直接影响到压缩机的订单。国内市场的萎缩、上游客户产能下降、回款难度加大都在不断压迫着沈鼓的生存空间。
厂区里一排排等待发货的大箱子,向一块块石头压在每一个人的心上。创新、转型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大家清楚地意识到,120万吨乙烯三机组这个项目制造投产之后,将成为目前我国首套、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乙烯装置之一。在中国,有能力制造这种核心压缩机的企业,只有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一家。
沈鼓透平设计院国际工程压缩机设计开发室高级工程师郭飞虎:这回是我们沈鼓成套的一个项目,用户对我们的机组的总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像以前的机组的外观质量、机组的总体的发运、机组的整体说明书这块,以前我可能国内项目都是没有要求的,所以针对这个项目我们做了很多新的设计。
120万吨乙烯3机组已经进入最后试车阶段,此次的压缩机组核心装备乙烯、丙烯、裂解气压缩机全部由沈鼓集团承制,首次实现该等级压缩机组的全部国产化。包装发货前的最后一项工作,就是整理出一份项目说明书,虽然听上去简单,但郭飞虎依然不敢放松警惕。
这几天,项目负责人郭飞虎一有空就会到试车平台上去了解一下进展。在自己11年的从业经历中,这个项目的难度远非他参与的其它项目可比。
从100万吨乙烯压缩机到120万吨乙烯压缩机,压缩机最核心的部件叶轮需要从新设计。为了设计出合格的压缩机叶轮,郭飞虎和他的团队用时将近一年,无数次推翻前期设计、无数次的实验引证,一步步调整、优化之前的设计。
虽然有着11年的从业经历,郭飞虎还是感到了压力。
郭飞虎:因为本来做这种大规模的机组来说,首先我们沈鼓是有一定的技术实力,但是与国外的技术相比,我们是有一定的差距,对于一些已经长期使用国外机组的那些用户来说,他们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然后面对他们的质问,我们的设计人员的心里压力是非常大的。
眼下,虽然受到了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投资情况的影响,但沈鼓将继续加大高端化、智能化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坚持创新驱动。
孔跃龙:在困难的时候好企业,在这个时候更要进行大量的技术研发、技术投入,以备后续一旦经济好转的话,我们一样可以冲上去,沈鼓还是一个响当当的沈鼓。
2015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4万亿,占全球装备制造业三分之一,多数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十年的时间里,沈阳鼓风机集团就是这样,依靠技术创新,推出了一大批满足国家重大工程需要的世界级新产品,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也呈现跨越式增长,营业收入由2004年的18.36亿上升到2014年110.4亿元,年均增长19.6%。
十年的时间里,沈阳鼓风机集团依靠技术创新,推出了一大批满足国家重大工程需要的世界级新产品。
石勇:从技术创新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还在中前期,制约装备业发展还是关键技术发展和基础零部件的缺失,使我们装备制造业不能由大变强,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半小时观察:装备强则国强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5年3月5日,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并提出了“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应该说,“中国制造2025”框定了一条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之路。但要走好这条路,还需要我们更多地去实践和探索,需要我们拿出更多的智慧和胆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