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机床厂商勇攀“智能制造”高峰,龙头装备企业放下身段服务客户,百年煤矿探索循环经济新路,产业链上下游借“一带一路”抱团出海……辽宁众多企业在经济下行时期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在苦练内功、外拓市场中寻求转型发展新空间,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也因此孕育新的希望。
在不久前落幕的上海第九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上,由沈阳机床集团开发的世界首款“魔方机床”一亮相就惊艳全场。这款名为“I5M8”的五轴平台型机床和近年开发的I5系列机床一起,成为沈阳机床开拓新市场的主力。今年一季度,I5智能机床新增订单1.2万台,同比增长12倍,发货量近2000台。
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说,在去年以来全国机床行业大范围亏损背景下,沈阳机床潜心向智能机床转型多年,如今终于结出硕果;未来集团将在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基础上,向新商业模式、构建全新产业生态转型,紧紧抓住“智能制造”的制高点。
沈阳机床厂房
与沈阳机床隔几条街,同处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曾为销售下滑而苦恼。“我们的下游客户主要是大型石化企业,近年来新上石化项目锐减,公司订单不足。”沈鼓总经理孔跃龙告诉记者,在新形势下如何转型突围,一度成为企业生死攸关的课题。
走近沈鼓下属的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通过“沈鼓云”监控数百家客户企业中的数千台设备运转情况。孔跃龙说,增量市场萎缩了,但存量市场依然不小,关键是有没有去开发。“我们已经销售出去的上万台套大型装备,其改造、升级、维护的需求都很大,当好客户的‘服务生’和‘店小二’,如今已成员工们的共识!”
回顾以往发展历程,不少企业家坦言,重化工业“黄金十年”的高速发展,很多企业都“萝卜快了不洗泥”,不注重研发、管理,而是向规模扩张要效益。“潮水褪去,谁在裸泳暴露无余。”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建民说,现在是最坏时期,但也是最好时期,辽宁工业虽然面临很大困难,但这种困难却倒逼企业改革调整,激发出转型升级的无限潜能,“置之死地而后生,企业才能走向成熟。”
朱建民的这一说法在辽宁煤炭行业不难印证。前些年,部分大型煤企一边喊着“资源枯竭,急需转型”的口号,但煤炭市场一路向好,企业的煤炭越挖越多,转型却进展缓慢。
抚顺矿业集团在辽宁四大重点煤业公司中转型较早,如今已实现由原煤采掘的单一产业结构,向煤与非煤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转变,油页岩开发利用、页岩油深加工、煤矸石及油页岩热电、再生造纸等上下游循环经济产业,撑起了集团收入的半壁江山。
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说,提前转型考验企业家的眼光,当前形势给转型慢、转型晚的企业上了一课。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位于葫芦岛船舶制造基地的中泰实业有限公司原先给船厂做配套,现在造船业低迷,公司又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制作钢结构的活动房屋。记者在加工基地看到,这些钢结构房屋类似于集装箱,工人们在箱体上开好门窗,安装上保温板、地板、家具、空调、马桶等,装饰一新的房屋温馨而精致。公司技术部负责人张小来介绍,葫芦岛海滨和附近岛屿每年夏天都人满为患,不少游客因订不到客房只能睡在车里,找准了市场“痛点”,他对新产品前景看好。
具备冶金、建材、煤炭、工程等大型装备研发、制造能力的北方重工集团,去年借助“一带一路”出航海外收获颇丰。副总经理苏学祥介绍,公司整合国内的工程建设、原材料供应以及金融机构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去年在海外拿下了马来西亚焦化厂、巴基斯坦码头散料输送、土耳其管带机项目等一批总包项目。统计显示,去年北方重工新增的订货合同中,来自海外市场的就占70%。
东北振兴研究院教授李凯说,转型意味着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市场指向和依赖要素等都会进行重大改变,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能转换,将给困境中的辽宁经济培育新希望。
一组数据不难显示辽宁经济的积极变化:今年一季度,辽宁工业生产中新兴行业所占比重提高,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比重下降,其中汽车制造业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提高0.9个百分点,而以钢铁、水泥为代表的两大传统产业门类则分别下降0.4和2个百分点。此外一批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发展较好,全省乙烯增产9.4%,发动机增产4.9%,合成纤维单体产量增长4.5%。
(原标题:辽宁产业结构调整孕育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