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常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取得了较大成效,但还存在产业结构不优等诸多问题,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面临严峻挑战。贯彻《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三位一体’战略行动纲要,是增创竞争新优势,明确发展新定位,履行历史新使命,凝聚升级新动能,促进稳增长、调结构的有效途径。”常州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常州:打造中国智能制造名城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智能装备表现抢眼
近年来,常州市着力在智能制造上有所突破,先后出台“工业千企升级”五年计划、“三位一体”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战略,重点推进五大产业升级,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有突破。据了解,常州市工业经济“三位一体”战略是指:通过十大产业链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双百”行动计划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培育“十百千”创新型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目前,“三位一体”战略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常州装备制造业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超过40%,智能电网、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农业装备、光伏和机器人、石墨烯、基础零部件等产业,已成为具有区域标志性的优势特色产业。智能电网产业优势突出,变压器市场占有率居国内之首;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国内领先,东风系列内燃机车为中国铁路大提速作出突出贡献,轨道交通牵引系统和内装饰列全国前茅;现代农业装备产业特色明显;基础装备制造产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国内一流。
按照预期目标,常州市争取到2020年,制造强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两化融合水平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98。企业普遍依托工业互联网开展协同创新、智能制造、融合服务,建成200个智能工厂(车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占制造业比重达到40%,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显著,制造业服务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生产性服务业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58%。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到20家,超千亿元1家。
到2025年,常州力争跻身中国智能制造一流名城。基本建成基于创新创造、智能智慧、可持续、包容性的制造新模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重点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常州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常州市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将着力提升全社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应用,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一方面将深化企业智能应用,建设一批智能工厂(车间)。深化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在制造类企业中的集成应用,促进先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提高企业在工艺流程改造、在线检测、质量性能提升、营销服务等领域的系统化整合能力,实现智能管控和全流程监控,构建智能化、网络化的生产系统。
培育智慧型企业总部,打造一批智能制造龙头骨干企业和国际化信息技术企业,支持企业参与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智能基础设施、智能产品、智能技术和智能设备等。研究制定智能工厂(车间)建设标准和认定办法,建设一批智能工厂(车间)。另一方面将完善智造支撑体系,实施信息创新服务。完善“网+云+端”(工业宽带、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组织开展大中型企业宽带“企企通”工程、工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高带宽专线服务,优化“工业云”、“企业云”、中小企业“e企云”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工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与服务“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实施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推进软件服务、制造资源、标准知识的开放共享,培育社会化、共享式制造模式。加强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物联网等综合化标准体系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制造工程已成为常州下一步重点工程之一。常州市将加快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应用,推进互联网技术和制造业技术的结合,提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突破控制系统、伺服控制技术、自动识别等智能制造关键部件。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高端装备领域,研制并示范应用一批高端智能化装备,促进示范应用单位与研制单位的技术合作,提升自主创新重大装备的质量可靠性。大力发展关键设计工具软件、数字化设计和仿真分析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中介服务机构。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智能化改造,组织创建示范智能工厂(车间)。预计到2020年,常州市60%以上大中型企业将实施数字化制造,80%以上大中型企业通过互联网开展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