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记者在襄阳中车电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襄阳中车电机)采访时发现,该公司系统事业部、部件事业部等经转岗培训获得第二技能的员工,已被调配到公司的制造中心进行生产,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力冲刺,就连一些辅助岗位员工通过培训后都成了生产一线的工人。
如今,在襄阳中车电机,这样“一专多能”的“多能工”已经成为该企业应对生产任务重、用工紧张的法宝。
襄阳中车电机核心技术为永磁电机技术,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城轨、风电、船舶等多个领域。
3年前,襄阳中车电机曾接到一笔大订单,要求在60天内生产出600余台铁路机车的牵引电机,可专业技能人才的稀缺让企业犯了难。
“当时我们就制订了培养‘多能工’的计划。”襄阳中车电机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刘治国说,企业向内部员工深挖潜力,一方面将工资向“多能工”倾斜;另一方面在“多能工”的职位晋升上也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多能工”培养计划大大激发了员工学技能、提高技能的积极性。
人称“程一刀”的程君贤是襄阳中车电机部件事业部机加班班长,3年时间,他相继通过了铣床工、立车工、磨床工、刨床工、镗床工等多个工种的技能考试,并获得了相应的资质。目前机加班50多台(套)机床中,90%以上的机床他都能熟练操作。
“我们机加班19个人,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技能的就有18人。”程君贤说,这些工友们“招之即来、来之能用”,放在多个岗位上都能立即发挥作用。
伴随着产业调整,部分技能岗位被边缘化,甚至消失。襄阳中车电机统筹规划,对这部分员工分批安排转岗培训,选送他们到先进企业进行实训,对接标杆企业,提升操作技能,有效缩短了培养员工新技能的周期,快速培植产业升级新动能。
51岁的叶晓东曾是一名优秀的冷作工,如今他却成为电控系统屏柜的母排安装工。原来,由于襄阳中车电机对产品布局进行调整,铁路直流电机被电控系统产品取代,冷作工这一工种彻底消失。去年,叶晓东前往湖南省株洲市学习电控系统屏柜母排的安装,只用了3个月就掌握了技能要领。“3年来,至少有30%的员工进行了转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培训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超过1年。”刘治国说,很多企业在订单减少时会让员工放假,而襄阳中车电机在淡季派员工外出学习、培训,这些员工是公司在今年四季度高强度的生产中高质高效完成任务的保证。
“现在每天都要交付50台新能源汽车电机。”刘治国说,原来生产一套新能源汽车电机45天才能完成,如今时间已经缩短到25天,按照目前的生产情况,预计今年销售收入比去年增长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