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生产个性化服装、用机器人替代人工、3D打印、无人机……曾经只在电影里出现的镜头,如今也开始进入普通市民视野,这就是智能制造的魔力。
日前,长沙在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着力打造“三个中心”,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国家智能制造中心。长沙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有什么优势?传统企业要怎么面对这一轮变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首席专家、中南大学王昶教授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王昶:智能制造是工业发展必经之路
记者:作为《“十三五”长沙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编制课题组负责人,您觉得长沙为什么要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
王昶:从国际国内环境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美国开始实施工业互联网战略,德国推行工业4.0,日本在人工智能上发力。我国去年也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把智能制造作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这是解决以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大众化营销为特征的传统制造方式,容易导致周期性产能过剩问题的根本出路。从长沙市的情况来看,国家批复成立国家级湘江新区,就明确提出了发展智能制造方面的要求。当前,长沙市的制造业偏内向型,前几轮人口红利、外贸红利的机遇窗口没有把握得像东部沿海地区那样好。这一轮的发展智能制造的机遇窗口,相较之下要求更高、影响更深,不容错过。
记者:作为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的基础,请谈谈目前长沙工业总体状况如何?有何优势?
王昶:对照德国“工业4.0”划分标准,长沙市工业整体水平还处于2.0阶段,工业3.0在补课,部分企业在试点工业4.0。这说明长沙市工业发展与先进工业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但另一方面,通过近年的各方努力,长沙市也具备了一定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的基础。
首先,长沙已经有一批智能制造的排头兵,如三一重工是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单位、远大空调很多年前就实现了远程控制和维护;其次,智能制造是与信息化相融合的产物。这几年长沙的电子信息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这为促进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此外,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院校的信息技术和科研力量都很强,为长沙发展智能制造提供了很好的科研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长沙市政府一直在智能制造和新兴产业方面发力,布局了一批解决企业共性技术的工研院平台,如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专攻智能制造技术研究。这种介于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公共技术平台有利于跨越知识生态与商业生态的鸿沟。另外,长沙市是国家小微两创示范城市,在创新创业平台、公共服务产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开拓性的探索,涌现了一批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的创新企业,如华曙高科、长泰机器人等。这都是长沙市发展智能制造的有利条件。
记者:智能制造会给传统企业带来巨大冲击,我们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您对长沙发展智能制造业有什么建议?
王昶:智能制造将推动企业往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大规模定制、协同制造、价值共创等特征,这必然对传统制造企业带来巨大冲击。现在有人担心工业机器人抢了人的工作,会不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失业。我想,从产业发展演化来看,有新老接替的过程,比如近年在电商带动下线上微商、线下快递业都解决了不少的就业,网络约车、网红等实现新的就业方式。尽管社会冲击是必然的,但也不必过于害怕,关键在于企业和员工要加快学习和转型升级的步伐。
至于促进长沙智能制造业发展的建议,主要有三点:一是着眼需求趋势,深度嵌入全球产业分工,发展智能硬件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二是立足存量改造,鼓励传统企业智能化升级,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引导;三是瞄准增量做大,通过建立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发展智能制造科创中心或特色小镇新型载体,大力发展创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