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这是推进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发展的一个显性标志。不过需要澄清的是,“机器换人”,绝不是不需要人,相反恰恰缺的还是人。
美国苹果公司秋季新品不久前发布,其强大的防水性能成为一大卖点,提供这一技术升级保障和承担所有零部件防水测试任务的,正是来自苏州高新区的富强科技有限公司。而这背后更大的变革是,该公司的这一智能组装检测系线,已从过去要1000至2000人,转而变成由机器来完成。
补“智能制造”人才缺口 苏州高新区这招藏深意
“机器换人”,这是推进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发展的一个显性标志。不过需要澄清的是,“机器换人”,绝不是不需要人,相反恰恰缺的还是人,只是这个人需要具备更高的能力和价值,比如技术型的工程师,以及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领域的职业人才和高端人才。
毫无疑问,这样的结构性人才缺口,相当程度上制约着“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的进程。因此,加紧引进和培养智能制造领域的紧缺性人才,已成为苏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苏州已经开始行动。今年9月,我市出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3 1”政策,特别提出未来五年,将大力培育和引进10000名左右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急需紧缺的各类专业人才。就在日前发布的苏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苏州再次明确,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优化人才政策引导体系,其中就包括集聚更多“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打破产业升级中的人才瓶颈。
瓶颈如何突破,这需要更多的“先锋”来不断探索。加大对人才引进的奖励力度,这是必须的,也是常规的。但在当前各地争相揽才的形势下,智能制造领域的引才育才,还需要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路径。
在这方面,走在向智能制造转型前列的苏州高新区,其一些独特的“引智”探索,值得关注。除了提升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外,高新区更加突出用平台来凝聚人才的理念。
在这方面,值得关注的是,苏州高新区今年新成立的苏州医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就是一个集医疗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样机研发、测试与评估、成果转化、市场培育于一体,形成全链条的产业创新创业平台。这样的平台,打通了科研和项目的鸿沟,拉近了创新与市场的距离,让想法更容易变成产品,助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实现自身的科技创新梦想,有力地推动了产业与人才的集聚。
与此同时,在企业层面,苏州高新区也积极推动企业构建智能制造研发中心。如区内纽威数控装备组建的纽威机床研究院,就云集了100多名国内数控机床行业一流的研发工程师,构筑起行业内的人才高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苏州需要牢牢抓住人才关键因子,打开更广阔的视野,构建更宽广的平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的千里马来这里竞相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