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是隶属于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职业教育院校、国家级重点高级技工学校,成立于1956年,至今已走过了六十个春秋。学校先后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培训单位”、“第一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全国职工教育职业培训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并成为天津市首家技师学院,同时被确认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学校举办的“成才杯”综合知识竞赛现场 陈宁 摄
学校学生进行生产实训 孙亮 摄
近年来,该校围绕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的中心工作,主动服务就业创业和职业培训工作,始终坚持“让学生好就业、就好业、稳定就业”的办学宗旨,把握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传承工匠精神,走出了一条“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特色之路,为全市乃至全国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近5万名,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德育为先 传承良好校风
按照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学校提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有德育工作”的德育工作方针,并实施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思路,全面弘扬“修德、强技、服务、责任”的校风精神。
学校成立了由校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学校德育工作。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面向全体教职工提出“做值得学生感谢、感激、感恩的教师”的号召,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做好人、干好事,践行劳保人”系列活动,宣扬“敬业、爱生、传承、超越”的教风精神,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的角度出发,服务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养成教育”为主线,以“活动承载德育教育”的形式,依托学生社团、学生志愿者团队、学生启航班等学生组织机构,通过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发挥课堂的德育教育作用,以学生党校、团校、学生社团、法制教育等丰富多彩的学生文化活动为载体,搭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教育平台,全面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生活、学习的一点一滴之中,让更多的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得到锻炼。
同时,该校还充分发挥校园橱窗、校园网站、校园微信平台、《校报》等多个校内宣传媒介作用,每天向师生们传递积极向上的资讯信息,在展示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发师生参与校园建设的热情。
技能为重 打造特色品牌
按照“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劳动保障技师学校始终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上下功夫,在强化师生行动力上下功夫,不断探索“知与行、德与技”完美融合。
努力构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名师”工程,以“青年教师体验岗”为手段培养青年教师,以“大师工作室”为载体吸纳专业特色人才。学校百余名教师在天津市乃至国家级说课、示范课等比赛中获奖。目前已形成专业带头人领衔、骨干教师为中坚、青年教师为后备的教师队伍,为可持续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以技能竞赛检验教学质量。近年来,学校累计选派530多名学生参加天津市级技能比赛,获奖人数达357名,并连续12年被天津市教委授予“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自国家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学校连续10年派选手代表天津市参赛,获奖人数达56名。2010年和2014年,张亮同学和武建老师,分别在全国技能比赛中获得电工电子项目和数控维修项目的全国一等奖第一名。“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在收获比赛荣誉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了专业建设的改革创新。
就业为本 促进合作共赢
从建校之初的“走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到响应国家“走半工半读、办好职业教育”的号召,以及“由校改厂”、“由厂改校”的特殊历史经历,让劳动保障技师学校拥有开展职业教育得天独厚的“地利”(场地与设备)和“人和”(从事过一线生产的教职工员工),并在“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该校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每年成立“产教结合班”,选拔优秀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加工任务,在企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学习与训练。从2009年开始,每年组织“产教结合班”学生举行“拜师仪式”,真正继承师徒“传、帮、带”的传统模式,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该校始终秉承“合作共赢”理念,通过建立校内企业冠名实训基地,签订人才培养冠名“订单班”,承接企业设备改造、产品加工、职工培训等服务项目,探索“校企合育、师资共享、技术互惠”的社会服务模式。同时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加强职业规范教育,磨练学生吃得起苦、受得起累、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克服不良行为习惯,快速适应环境,融入角色。多年来,学生就业率始终超过98%,就业稳定率逐年攀升。
作为一所具有丰富办学经验的职业学校,在六十年职业教育过程中,天津劳动保障技术学校积淀了技术、人才、意志和信念,铺垫了道路、成绩、荣誉和文化,践行了职业教育精神,彰显了职教人的严谨、执着和学校的品牌、特色。如今,劳动保障技师学院正秉承着坚定的职教信念,迈着坚实的脚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原标题:培育技能人才 传承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