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3%,增速比去年12月加快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6%,制造业增长6.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4%。从数据可以看出,今年开年装备工业稳中有进。
在整体经济低迷的时期,制造业作为资产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重资产行业,在目前劳动力、原料以及物流等成本不断增长的时期能取得如此增长,可以说是近两年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多重政策共同形成的合力所带来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首次明确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们纷纷将目光聚焦在如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上,他们普遍认为,要继续推动《中国制造2025》迈向深入,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破解当下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制造业实现开门红 行业发展仍需多方出击
基础要强
记者在行业有关专家那里了解到,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基础领域在制造业扩张的同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水平稍显落后,长期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外来“植入”性强,自主基础研究不足,底层技术和配套产业基础技术支撑乏力、发展不均衡。通过“举国之力”实现的重大技术装备的突破多是整机领域,无法实现全产业链布局。
专家表示,这就造成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空心化”的症状。现在,我国高端装备的基础关键零部件,特别是运动部件,如阀门、伺服电机、发动机、减速机、自动变速箱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不久前,国家发布了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提出工业强基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任务,决定制造强国战略的成败。制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将初步建立与工业发展相协调、技术起点高的工业基础体系,基本满足高端装备制造和国家重大工程的需要。
总体看,国家基础工业的欠帐比较多,近几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领域投资了将近100亿元的资金,但和其他科技重大专项动辄几百亿元或上千亿元的投资相比还是很少,更和基础产业庞大的产业规模以及复杂的产业体系不相匹配。
专家认为,目前的工业强基专项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基础上千亿元的资金需求。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应该认真梳理下游产业的需求,遵循问题导向、聚焦突出矛盾和明显短板的基本原则,注重解决产业链的瓶颈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推进计划,明确重点任务,重点突破。
行业要活
我国装备制造行业要依靠市场引导企业发展,引导技术发展方向,激发业内企业活力,不能仅仅局限于生产产品,同时还要开拓多种不同的商业模式,从单一的的产品供应商转变成综合方案提供商、结合上下游成为复合供应商、亦或是融入互联网技术开拓业务范畴。记者在采访工程机械的相关企业时发现,目前工程机械行业内如徐工、柳工、临工等诸多企业都已经成功地开发了多种商业模式,使企业发展效率更高、手段更灵活,行业发展也更健康稳定。
我国装备制造业运行进入中速增长期,转型升级已启动,但前行艰难。这时我国装备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核心技术亟需突破,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改革困难重重,中小型企业面临可持续发展难题。
有关专家表示,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装备制造业下行压力有望趋缓趋稳,行业将在“L”形底部继续盘整,并将在底部区域继续运行一个较长时期,直至转型升级明显收效,方可进入本轮经济调整的回升阶段。装备制造业在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核心基础零部件、绿色装备等多个方面会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与国内装备制造业相比,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稳中有升,国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朝着生产方式智能化,发展模式服务化、绿色化,创新方式网络协同化,组织方式扁平化,经营方式平台化的方向发展。从制造业升级路线来看,经过十余年的成长,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及现代管理等环节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国装备制造的本土企业要想不落人后,还需提高企业活力才行。
人才要多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制造业人才队伍素质,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证,日前,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曾表示,中国制造要走强化工匠精神,走人才引领发展道路。
人才是制造强国的根本,要不断提升人才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健全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推进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加快提升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化水平。加强培育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面向制造业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
对此,《指南》提出,要引导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相关专业倾斜,扩大制造业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重点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
除了这10个领域,《指南》还指出,要围绕“四基”建设、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等领域,重点培养先进设计、关键制造工艺、材料、数字化建模与仿真、工业控制及自动化、工业云服务和大数据运用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对此,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杨秋波表示,目前迅猛发展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都已经出现人才供给不足现象。
所以,要贴近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实际需求,加强国家教育发展和改革战略规划,优化院校布局、层次和结构,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既注重研发型人才培养,又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既注重通用性人才培养,又注重专业性人才培养。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高水平的研发人员和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装备制造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提供“源头活水”。
(原标题:制造业实现开门红 行业发展仍需多方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