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年仅19岁的陶安从技校毕业,接过父母“三线”建设的“接力棒”,在中国航发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工模具分厂当了一名车工,并以精湛高超的技能被业界称为“车工大王”。
4月5日,位于贵阳的中国航发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工装设备事业部里机器轰鸣,陶安站在车床前一丝不苟地操作着。他已与数控机床相伴了30年,并以精湛高超的技能被业界称为“车工大王”。
每天早上7点,陶安都会准时站在车床旁,除了午休时间,都一直在车床旁操作,直到下午6点才离开。
“车工大王”陶安:与数控机床相伴30年
星期天、节假日,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生产工作中,钻研各种形状复杂、特殊零件的加工方法,多次啃下“硬骨头”。
在制作纯钛夹具特急任务中,陶安针对工作实际,提出一种新的车削加工方法,将从前的加工周期从一周缩短到3天。
几年前,陶安先后对3种不同型号的老式车床进行改进,使车床加工能力从只能加工直径380毫米增加到420毫米,在他改进的车床上,一次装夹就可保证加工要求。
陶安还把报废变压器里的专用冷却油收集起来,在反复配比试验后,发明了一种专门用于加工易变形零件的冷却油,有效地降低了零件加工变形率,提高了加工质量。
陶安近年研制的高硬度材料切削液,解决了军品夹具、刀具、量具、模具因硬度高,淬火后精加工余量小、变形大而造成成批报废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普通刀具加工高硬度材料。
仅此一项,就节约刀具费用50万元,创造经济效益200余万元。
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劳模、省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行业内首席技能专家等荣誉的陶安,总是能在数控车床都无法完成加工任务的情况下,硬是用普通车床和手中的车刀创造奇迹。去年,凝结陶安毕生心血的《工匠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公开出版。
(原标题:他比机器还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