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学林通过优化了加工工艺方法和数控程序,选择更合理的刀具和切削参数,使产品质量逐步得到了稳定,加工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原来一天只能加工20件,现在一天至少可以加工50件,且没有一件超差。
多年来,熊学林凭着对航空事业的热爱,对本职工作的执着以及对数控零件加工的专注,快速成为航空工业昌飞数控车工操作工中的佼佼者。他将加工难度最大的岗位做成最放心岗位,多次获得技能奖项,2016年被人社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干一行 爱一行
熊学林对工作的热爱、执着、创新和担当精神,让同事们钦佩。用他的话说:“选择数控加工是因为它像个魔法盒,只需把自己的想法通过一种特殊的语言灌输进去,就能精准并高效地把我的想法照进现实,这种感觉很奇妙,我想这就是数控的魅力。对我而言,优化加工方法就是工作中的一剂兴奋剂,每当遇到不同的挑战时,它都能不同程度的激发出我的潜能”。
工作中,他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每一次从产品研制开始,他就将产品图纸反复琢磨了几十遍,对每一个关键尺寸、每一个位置和精度要求,他都能倒背如流,对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每次换刀和每次程序调用,他都了如指掌。即便如此,每次使用程序前,他都会对程序和刀具反复进行校核,同时在加工过程中,他会不厌其烦地对零件进行仔细测量,敏锐地发现零件尺寸的微小波动,并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风险评估,采取有效措施对加工过程进行有效纠正,确保自己加工的零件就是艺术品。
主动作为 创新创效
熊学林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对数控机床的驾驭能力,主动承担着公司各种机型的主桨连接件等车工精度要求最高、加工难度大的零件进行加工,注重对加工方法进行优化,反复琢磨达到最佳加工方法和提高效率的途径,并恰当地处理图纸或指令中的错误或遗漏。他还经常与工艺探讨零件的加工方法,对零件加工的软件编程策略和总体工艺方案提出宝贵意见。
在加工螺纹衬套零件时,由于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都非常高,加工难度非常大,以前经常超差,质量很难保证。熊学林通过优化了加工工艺方法和数控程序,选择更合理的刀具和切削参数,使产品质量逐步得到了稳定,加工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原来一天只能加工20件,现在一天至少可以加工50件,且没有一件超差。在某型机中央件的研制加工过程中,他灵活运用“姊妹刀”功能,避免了因设备重新启动所造成的累积误差。这项“绝技”在多种机床上都有极大的推广和应用价值。在上星板插齿加工过程中,他运用设备在线检测自动补偿技术,巧妙地把测量程序加入到零件加工程序中,既保证了零件的精度要求,又提高了效率,节省了工装制造费用。
业务带头 传授技能
作为数控车工班班长,他不断创新管理思路,琢磨出提高班组凝聚力和竞争实力的种种措施。充分发挥电子看板的作用,把每个员工的周计划完成率、设备利用率等数据公布于看板上,接受大家的“检阅”,提高其透明度和员工的紧迫感或荣誉感。同时,对每个人的当日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跟踪考核,使操作工在遇到问题后就能够及时想办法解决或将问题反馈给车间领导,请求协商解决,而不是停滞、等待,员工自觉加班的情况非常多,执行力得到相应提高,数控车工班的设备利用率、周计划完成率等指标也稳居车间生产管理之首。
近几年来,他所在班组陆续来了一些新进厂的车工,他们有干劲,吃苦耐劳,但他们缺乏加工动部件所必需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熊学林主动做好传帮带工作,将业务技能传授给其他人。遇到有人请教,他都会在稿纸上勾画草图,仔细计算、缜密推论;对学徒工或经验不足的操作工零件加工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使他们在工作中少走了弯路,避免了产品报废,使他们逐步成长为动部件生产战线上的业务骨干。
作为昌飞公司青年人才队伍中一名优秀代表,熊学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新时代技能工人对航空事业的赤胆忠心和无限热爱。
(原标题:航空工业昌飞数控操作工熊学林:把零件作为艺术品来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