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环保执法“一刀切”,再次把铸造行业推上了风口浪尖,引发了全国各地矛盾不断升级。尽管环保部紧急叫停环保验收“一刀切”,但仍有不少铸造企业躺枪。
环保治理,本身没有错,但现在个别地方的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仅不利于传统的铸造行业转型升级,还直接影响到下游行业企业的正常生产,有悖于《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迈向制造强国的发展目标。为此行业专家呼吁,要科学对待铸造行业的环保治理问题,不能对铸造企业“一刀切”。
铸造是机械工业重要支撑
众所周知,铸造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基础工艺之一,有“工业之母”之誉。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各类铸件总产量4720万吨。从铸件材质结构变化上看,2016年铝合金铸件增长13.11%,球墨铸铁件增长4.76%,铝(镁)合金铸件产量占比达14.6%。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64种主要机械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41种,汽车产量及结构的变化对铸件需求产生极大影响。其中,汽车铸件占比接近三分之一。由此可见,铸造工业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然而,为提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在2017年年底采暖季,重点以采用何种熔炼设备作为判定企业是否错峰生产的依据。对此,行业专家建议,铸造行业环保治理应按环保排放达不达标作为依据,保障那些合法合规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重点关停淘汰环保不达标的“散、乱、污”企业,这才是环保执法的根本目的。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对铸造行业环保治理的做法上,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个别地区直接将铸造列入退出产业名单;一些地区扩大了错峰生产的实施企业和区域范围;更有甚者,不加甄别简单粗暴地将铸造企业认定为“散、乱、污”,并要求立即停产。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环保执法做法非常不利于基础的铸造产业转型和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铸造≠高污染、高排放
铸造是装备制造业中最基础的热加工工艺,主要为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各种金属零部件毛坯,是建设制造强国不可或缺的支撑产业。铸造在机械制造领域虽然是一个能耗相对较大的行业,但是不能因此就简单地把铸造与高污染、高排放画等号。从加工手段上来讲,同样一个金属零部件采用铸造工艺生产要比采用其他任何加工方法更节能、节材,经济实惠,现阶段很多金属零部件只能采用铸造方法生产。
国际上,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工业发达国家铸造水平都很高,他们对这一产业非常重视,对铸造的产业政策适用于一般制造业,并没有把铸造业视为一个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例如丰田、大众、福特等汽车制造企业,铸造都是他们生产制造关键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都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在我国,汽车关键铸件、轨道交通铸件、高端液压铸件、核电铸件、国防军工铸件等众多领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少铸件产品成为制约主机和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瓶颈。因此,发展装备制造业,铸造作为基础产业更不容忽视。
鉴于此,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更需要对当前铸造行业排放现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铸造企业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生产过程中的烟粉尘排放,与钢铁、电力、水泥、化工等行业相比,铸造行业产生的污染物与排放总量要低很多,治理设施相对简单,只要配备适当的消烟除尘设备,就可以实现环保达标排放。
近年来,我国铸造行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规模大、工艺和装备水平先进、环保治理完善的专业化铸造生产企业,并逐步向绿色循环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为了适应汽车轻量化的需要,新创立了一批铝(镁)合金铸件专业化生产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采用电力和天然气作为动能,生产过程中烟粉尘污染物本身产生量就非常小,再加上有效可靠的环保设备处理后,对外固废排放总量几乎为零。
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铸造产业一直处于粗放式发展状态,企业的工艺装备水平和规模良莠不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大大小小的铸造企业约2.6万家,确实存在一大批“散、乱、污”企业。这些企业大都是规模小、工艺装备落后,特别是环保设备配置不完善,铸件产量占全行业不到20%,但烟粉尘污染物排放总量却超过了80%,对待这些企业应严格执行环保、安全等相关法规和标准,坚决予以关停淘汰。
波及下游殃及20万产业工人
从铸造工艺角度讲,很多铸造产品从开发到加工成零组件产品,研发周期和生产周期都要数月以上。特别是那些为主机企业和重大技术装备配套的铸件产品,从研发试制到批量稳定生产一般至少需要一年。正是由于铸造企业生产工序多、流程长、工艺复杂这一特殊性,再加上铸造企业大多都要按照订单生产,决定了其不能长期停产。哪怕是停产数周,也可能导致这些企业因丢失订单而被迫关停。
就如同“蝴蝶效应”一样,铸造行业一旦“感冒”,下游主机行业也跟着“打喷嚏”。2016年冬季京津冀鲁豫传输通道城市很多铸造企业被强制错峰停产,已经对下游汽车等领域产生不小的影响。前不久,环保部、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财政部等16个部委和省市会签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中,被列入“2+26”通道城市的铸造企业产量约占全国铸件总产量的25%,殃及约20万产业工人。
铸造企业错峰生产还将直接波及众多下游主机行业。尤其是汽车、内燃机、农机、发电及电力、机床、工程机械等行业都是铸造行业的重要下游用户。仅以汽车工业为例,汽车铸件占总需求的近三分之一,平均每辆汽车重量的17%~23%为各类铸件,主机企业与铸造企业都是通过长期合作才形成的稳定供需关系。由于错峰生产,致使很多下游行业因无法采购到合适铸件而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假象,甚至部分铸件价格有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一些主机厂迫不得已把部分产品转移到环保压力较小的地区配套。非错峰生产地区因订单骤增造成市场虚假繁荣,很多企业已经加大了投资新建厂房步伐,并购置了大量设备,加剧了铸造行业产能过剩,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供需秩序。
随着环保压力和工信部《铸造行业准入条件》引导政策的实施,各地都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因为个别地方政府环保执法“一刀切”,不仅造成了新的区域间供需不平衡与行业过度投资之间的矛盾,还导致一些环保压力较小地区,本该淘汰的“散、小、乱、污”企业死灰复燃,这对整个铸造行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是非常不利的。
专家建议:环保治理应多措并举
为此,业内专家对如何加强铸造行业环保治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铸造行业环保治理不能简单地用关停、错峰生产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应建立长效机制,督查重点应放在淘汰那些环保设施不完善、环保排放不达标的“散、乱、污”企业。
二是提升排放标准,并加快推进铸造行业实施许可证制度。目前环保部正在制定《铸造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应该加快此标准的发布实施,通过标准引导铸造企业环保治理水平的提升。对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可按标准中加严的特别排放限值来执行,减少这些地区排放总量。
三是加强部门联动,多措并举推进铸造行业可持续发展。当前铸造企业除了环保问题外,还有落后工艺、落后设备、安全治理等综合问题,需多措并举制定方案加快铸造行业规范发展。为规范铸造行业管理,工信部从2013年开始对铸造企业实施准入公告管理,重点从产品质量、生产规模、能源消耗、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9个方面制定了企业准入生产的基本条件,环境保护是核心条款之一。
目前,铸造企业准入公告管理尚属产业引导政策,缺少有效约束手段,建议工信部、环保部、发改委、安监总局等各部委局协同,强化政策衔接,加大这一产业政策的实施,推进铸造行业规范管理。通过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淘汰一批,进一步降低企业数量、提高企业规模、提升铸造行业产业集中度。为尽快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可以考虑在上述地区先行制定严格的铸造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让铸造企业在加强环保治理的同时,有法可依。
四是国家应加大对铸造行业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专项政策扶持力度。在机械制造领域里,铸造行业能耗占比超过四分之一,是铸造行业节能减排的重点。目前铸造行业整体上仍处于相对粗放式发展阶段,急需扩大铸造领域对节能环保、工艺技术和先进装备的推广应用,加大铸造行业节能减排改造和环保治理力度,在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中,铸造等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改造也是重点任务,环保部对铸造的环保关注,也正说明行业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从目前铸造行业发展实际看,节能减排空间非常大。
五是加快树立一批绿色铸造示范企业标杆。推进一批铸造废砂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工程,提升铸造行业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水平。除此之外,作为传统热加工行业,铸造行业整体利润较低,长期以来在节能减排和环保治理资金投入不足,建议对铸造企业节能减排改造、环保治理等方面给予一定资金补贴,通过资金补贴的杠杆作用,加快促进行业向绿色铸造方向发展。(供稿/中国工业报,文/崔玉平,图/2017“兰科杯”铸造行业纪实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