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从事高端镗、铣床与螺纹磨床制造的江苏晨光数控机床有限公司,迫于企业发展对高精密设备的紧迫需求,将一台德国60年代初期制造,在国内作为二手设备辗转应用数十年的九米龙门刨床进行开镗破肚,改头换面,精制成一台铮光闪亮,性能接近一级精度的高端龙门导轨磨床,为厂里省下近千万元的设备更新资金。晨光公司董事长陈善元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奇迹般的创举竟然将企业推上了我国高端机床再制造的风口浪尖,从而成为国内高精密机床再制造产业的典范。
破旧机床在这里起死回生
近日,笔者冒着初秋的濛濛细雨,随陈善元来到他们的机床再制造生产现场,看到由山东博特精机公司送来的用于改造的一台床身铸有德国LINDNER标识,产于上世纪50年代的4米螺纹磨床。不难看出,这台在中国服役60多年的机床,除了床身、导轨、车头箱等基础大件以外,其他零星部件被拆解得支离破碎,东零西落。陈善元介绍,用不了一个月,这堆肢体分离的“废铁”,将会在这些能工巧匠的手中起死回生,组装成一台高精密螺纹磨床。
陈善元清楚地记得,2011年5月,博特精机公司董事长李宝民安排送来一台英国50年代制造的锈迹斑斑的MATRZX2660大型龙门外圆磨床,这也是晨光公司以营业性质对外承接的第一台高端再制造设备。面对这台破旧不堪的报废机床,技术人员历经两个多月的拆解、探伤、检测、配置和精密组装,给博特精机返回的竟是一台容光焕发、铮光闪亮,使用性能达二级以上精度的高端全新机床,而造价只有同等进口设备的1/10。于是他们把这一特殊的机床再制造经营方式称之谓“以旧换再”。截至今年6月底,博特精机陆续送来德、意、英及上世纪60年代由我国上海机床厂、汉江机床厂早期生产的“以旧换再”高端机床近20台套,为之节约了数以千万元计的设备更新资金。
解放初期,我国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从发达国家进口了一大批高端车床以及精密镗、铣、磨金属切削机床。与此同时,50、60年代我国机床行业崛起的“十八罗汉”逐年生产了大量精密机床。陈善元介绍,如今这些在生产战线服役几十年的陈旧机床虽然处于报废期,但是其精密铸造、传统工艺淬火的基础工件年代越久,其应力与精度稳定性越好,工件耐疲劳、抗变形能力越强,应用价值也特别高。晨光公司充分利用废旧机床的高基因机体,更换大脑与心脏,既使陈旧报废设备焕发青春,同时又适应当今世界节能、节材、绿色制造等产能转换方式。
随着博特精机“以旧换再”的成功尝试,晨光机床“再制造”的声誉雀起。此后,南京工艺装备制造公司、陕西航空某机械制造公司、陕西汉中宏峰机械公司、北方歧山机械公司以及山东修瑞德节能环保科技公司等国内若干知名企业慕名发送晨光公司进行再制造的旧机床达40多台套,晨光公司“以旧换再”产生的营业额累计达2亿元之多。
换“大脑”、安“心脏”有绝活
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从事高端机床再制造必须有超前的认知意识、精湛的技术团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支撑。晨光公司的技术与管理后盾,是上世纪50年代初创办,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的国营泰兴机床总厂。陈善元原是这家国企的总工程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制造业高级专家。晨光公司的科研技术团队,既有“老国企”的技术班底,又有以总经理陈翀为代表的一大批经过高等学府深造的创新型人才,还有与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西安交大、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院校长期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拥有承接国家科研、军工与重大装备制造领域产业化课题的“大型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内构件智能化生产线”、“12轴9联动高精密大型叶片双刀数控铣床”等数十项高精密专用机床的创新发明制造经历。
陈翀介绍说,“机床再制造不是一般概念修修补补的局部性修复,而是一项对国内外传统先进制造技术的继承与改造,同时又将当代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融为一体的制造业技术整合。”经过近10年的市场化运作,晨光公司形成了独特的再制造体系。一是对客户待制造机床进行结构特点、制造技术分析,确立其利用价值,充分进行设备改造的可行性操作和实际效益综合评估。二是对再制造机床机体的铸造性能、机械结构、零部件特性等进行拆解与探伤,确立再制造机床部件的取舍与专业加工方案。三是对可利用的床身、导轨及相关部件本着能用则用、能改则改、能换则换的原则,进行修复性加工和精密再制造。四是按照客户对再制造机床的精度、性能、结构要求以及特殊订制条件,确立驱动部件、控制软件、防护要求、远程控制、液压伺服控制以及机械手机器人联动技术配置,实施再制造交钥匙工程。
精度保持性是精密机床再制造的核心,晨光公司充分运用了独特的高精度手工铲刮技术绝活。在机床再制造现场,笔者见到了晨光公司外聘的来自河北省沧州市的专业铲刮工朱云艳与刘敬敬。35岁的青年技工朱云艳介绍,晨光机床再制造的床身、导轨、轴承钢套等部件,必须通过专业的手工铲刮绝活,才能保持0.005mm的配合精度。朱云艳的妻子、现年33岁的刘敬敬说,他们于2006年相恋不久,即相约来到千里之遥的晨光公司担任机床铲刮工。如今夫妻俩以厂为家,在这里结婚生女,整整生活了11年。她的两个女儿,分别在泰兴县城的名校上小学与幼儿园。
期待国家再制造产业政策落地生根
《中国制造2025》高度聚焦绿色制造,明确要求按照全生命周期发展理念,革新传统设计、制造技术和生产方式,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为主体的新型制造业体系,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强化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和在役设备再制造,推动建立再制造产品认定国际互动机制,加速技术创新和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欧美发达国家的再制造产业起步于上世纪60、70年代,如今再制造产业被列为制造业发展的重点。美、德、意等多数国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再制造技术标准与生产规范,对新制造产品从源头上明确了回收、拆检、再制造、质保等循环利用体系,推动了全球再制造产业每年以10%以上的概率提升。有关数据显示,本世纪前10年,全球再制造业年产值达1400亿美元,2015年达2500亿美元,其中美国约有80万人从事再制造业,年产值达1000亿美元以上,再制造业年节约高等级钢材1400万吨,节约原油约1600万桶。
目前,我国机床应用量达1000万台以上,有半数以上的制造业使用旧机床,其中10年以上役龄的旧机床占30%~40%,大量陈旧在役机床导致制造业加工产品质量差,档次低,普遍处于中低端,严重制约了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步伐。陈善元认为,目前国内用户对再制造产业的认识比较模糊,对再制造产品性能和质量心存疑虑。部分企业对旧机床改造缺乏严密的加工工艺、技术标准与制约措施,修复流程不规范,技术质量无保障,客观上制约了用户和市场对再制造机床的认知度。陈善元建议,国家和行业应尽快建立对废旧机床充分利用的回收、流通与再制造的体制、机制,对再制造产品的定位、监管、认证亟须规范,强化从源头回收到高端再制造程序的市场化运作,从而推进我国再制造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重大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