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专家马藤博士在泰安华鲁锻压讲课
泰安华鲁锻压生产的WEF11K-40×21000超大型数控船用卷板机创造了规格方面的“世界纪录”
成形机床是重要的“工业母机”,在造船、航天、核电、高铁等领域的作用不可替代,但国产装备的加工能力、加工精度、自动化水平与国际先进比差距大。因为引进了德国专家马藤博士、中科院胡海岩院士团队、“千人计划”专家杜如虚教授团队、乌克兰专家根纳季教授团队,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刘锦川教授而从“芸芸众生”成为行业“领头雁”的泰安华鲁锻压机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鲁锻压)成为2017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的“赢家”——
它不但凭借打破垄断的智能化产品拿下了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将产学研合作军民融合奖收入囊中,还同中国农业大学、金龙客车等一道入选2017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十大好案例。
在入选中国产学研合作好案例的“颁奖词”中,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认为,“华鲁锻压通过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破解行业难题,使产品向大型化、数控化、节能化方向发展,闯出一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的技术创新之路,在军民融合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始建于1968年的华鲁锻压至今已走过半个世纪。近年来,在引进、消化吸收欧洲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他们沿着智能化、大型化、精密化、节能环保的特色方向不断发力、持续创新,将高端产品应用于高档船舶、核电、航空、高铁、军工、交通轨道、水电、机车、石化、煤机、工程机械等多行业,在航母制造、大型船舶、鸟巢工程、大型核电、风力发电、桥梁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中发挥威力,其中:WEF11K超大型数控船用卷板机产品应用于我国首艘国产航母、新型万吨级驱逐舰等的建造,WD43M高强度板料精密矫平机应用于我国C919大飞机、港珠澳大桥、奥运鸟巢工程等“国字号”工程。
2016年华鲁锻压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生产规模和主导产品综合经济指标位居国内同行业前茅。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华鲁锻压的拳头产品还出口到亚洲、欧洲、非洲,成为“中国创造”的代表性产品。
特别是改制近十五年来,从“默默无闻”到行业“领头雁”,华鲁锻压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产学研合作的支撑。
打造高端平台,全球引智借“梯”登高
将产学研合作作为企业发展的“引擎”,华鲁锻压先后同德国SES(德国高级专家组织)、乌克兰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山东大学等共建技术中心,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层次高、实验设施先进、基础研究力量雄厚的优势,以互惠共赢为切入点,大大地拓展了华鲁锻压的创新资源。
(一)研发投入逐年递增,起草国标引领行业进步
华鲁锻压高度重视研发工作,为科技创新机制的建设、运行提供充足经费和人才保障,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环境。根据统计,近几年华鲁锻压累计投入研发经费过亿元,研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0%以上,且呈逐年递增态势。
充足的研发投入锻造出企业的研发能力。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华鲁锻压还相继起草了4项国家标准和16项行业标准,构建起我国大型卷板机的标准体系,用实际行动促进行业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