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淳生,机械工程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生于湖南衡山。1961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1984年获法国巴黎高等机械学院工程力学博士学位。他24岁时仅凭手绘的图纸便制造出了一种在振动实验中必不可少的仪器,电动激振器。而这种仪器之前完全依靠进口,现在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国造。他55岁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设计制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声电机,并且让这种电机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武器系统中。200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满怀报国志向的赵淳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南航的振动实验室工作。在一次参观中他发现实验中用来产生振动的激振器,竟然都需要花高价从国外购买。飞行器在飞行中会产生振动,过大的振动会导致部件受损,因此为了检测各部件在飞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必须依靠激振器在实验室中模拟不同强度的振动,而这种振动发声技术也是航空航天技术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在那个年代这些设备只能依赖进口,年轻的赵淳生下定决心一定要靠自己的智慧制造出一个。
24岁的赵淳生凭借一张说明书便造出了激振器,彻底摆脱了依赖进口的状况。成功之余,赵淳生也看到了西方科技的高度发达。1980年,40岁的赵淳生决定赴法留学。正当踌躇满志的他即将启程时,一场突发变故险些将他击倒,自己心爱的小女儿倒在一场意外的交通事故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赵淳生艰难的人生经历也赋予了他无比坚定的性格,对待困难他始终面带微笑,在这个并不健硕的身体里,激荡着一种让人敬畏的精神。
下定决心的赵淳生毅然踏上了回国的飞机,此时的他已经在法国获得了博士学位。但是对待自己的研究,赵淳生就像是一个始终吃不饱的孩子,50多岁时他又前往美国成为了一名访问学者。正是这次留美经历成就了他在一个全新科研领域的辉煌成就。
这枚只有米粒大小的电机,学名叫做超声波电机,甚至放在眼前都很难看清它的结构。它的出现弥补了普通电磁电机体积过大,精度不够的缺点。不论是在例如卫星自带控制,火箭点火技术等技术战略意义的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手表等小电器,超声电机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件。
出于对科研项目的敏感,赵淳生意识到超声电机是电机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但中国在这方面还没有起步,报效祖国的热情让他想更多的学习这项先进的技术。
此时赵淳生已经55岁了,他的老伴、女儿以及外孙都已在美国定居。留在美国虽然衣食无忧,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留学的初衷,也没有放弃报效祖国的决心。倔强的赵淳生决定只身回国,为中国造出自己的超声电机,突破发达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封锁。
这个以负债经营开始的课题组,逐渐发展成拥有500万元固定资产,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力的科研机构。赵淳生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而他为这一切所付出的艰辛是普通人根本无法想象的。
巨大的压力和超负荷的工作让赵淳生的身体不堪重负,2000年赵淳生被检查出罹患了癌症。当老伴得知消息赶回南京时,赵淳生已经在医院准备手术了,病榻上的他不但没有丝毫的恐惧,还安慰自己的老伴说:“这点小病没关系,切掉就没事了。”即使在病床上,赵淳生心心念念的还是科研。在他看来,既然做了这个事情,就要做到底,干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
赵淳生把在科研上的韧劲用在了抗击癌症上,他除了配合治疗外,每天坚持锻炼,竟然奇迹般的康复了。天道酬勤,赵淳生终于拼出了成绩,随着超声电机的诞生,他的课题组也成长为针对整个精密驱动领域的研究所。赵淳生始终没有放弃他在超声电机领域的研究工作,如今他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将所有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更加广泛的产品。
“嫦娥三号”发射成功后,中科院技术物理所两次致信南航大,对赵淳生为首的研究团队为“嫦娥三号”顺利完成落月巡视任务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据悉,在未来的“嫦娥五号”上,超声电机将发挥更多作用。他表示,把这个领域里面轰轰烈烈做起来,能够达到现在能够产业化的程度,同时,加倍努力让未来产业发展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