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和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重庆约30家相关配套企业构成的“6+3+3+30”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体系。
在新能源汽车中,电池、电机和电控是电动汽车的主要成本。电机、电池和电控系统作为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当中最核心的部分,占据了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大部分成本,其中,电机和控制器占比达25%。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占到整车成本的近15%,其中乘用车价裨1-3万元/套,商用车在7-12万元/套。
按202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500万辆(商用车100万辆,乘用车400万辆),商用车8万/套,乘用车2万/套,预计计未来六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的累计市场规模有望达1600亿元。
新思界行业研究出具的《2017-2021年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显示,现在的国内新能源电驱动系统企业,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具有传统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经验的整车生产企业:如比亚迪、万向集团、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二汽集团、东风集团、深圳五洲龙、玉柴集团、中国南车等。这类企业多具有丰富的传统整车或零部件研发设计流程经验,研发团队与研发实力也有非常深厚的基础与人才储备。由于电机与整车开发设计关系密切,在整车开发的初期就要考虑到设计问题,这类企业具有先天的开发优势。
第二类是具有其他领域点击生产经验的企业:如大洋电机、信质电机、方正电机、江特电机等。这类企业一般具有多年传统电机研发设计生产经验,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与研发能力。这类企业一般会选择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同时绑定一家整车生产企业共同推进汽车用电机驱动系统的产业化。这类企业在电机本体的批量生产与流程化上更有优势。
第三类是专门电动车成立的电机企业:如北京精进电动、上海电驱动、上海大郡等企业。这类企业为行业为海归人员或科研院所学术带头人创办,成立时间较晚,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融资渠道也比较单一,但具有行业内前沿的设计理念与技术观点,同时技术人才的储备也比较充足。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进行的加速推进,电机企业在电驱动领域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如大洋电机收购了上海电驱动、信质电机参股上海鑫永、苏州和鑫、RMS方正电机拟收购上海海能及杭州德沃士,正海磁材收购了上海大郡,万向钱潮参股天津松正等,产业链上市公司正通过并购新能源电机企业来实现强强联合,进而重塑产业竞争格局。
需要注意的是,大洋电机收购上海电驱,使得公司在新能源电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0%左右,是行业内份额最大的一家公司,上海电驱的技术优势与大洋电机的规模优势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公司的竞争力,巩固公司的市场地位。二者目前的客户都是下游的行业厂商,基本囊国内主流新能源车厂,拥有业内最广泛的客户资源。
研究专员认为,大洋电机与上海电驱动的合并,是行业内产研融合的典范,双方不单在技术、制造上实现了优势云补,更在客户资源、产品体系上形成了无缝连接,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Ъ扒壳苛合的乘数效应,预计大洋电机和上海电动将入新一轮的快速成长期。
新能源汽车的“生命周期”
新能源汽车堪称国内市场一大亮点,全年销量达77.7万辆,同比增长53.3%。然而,光鲜亮丽的销量数据并不能反映市场的全部真实。特别是对于一个较为新兴的产业来讲,其快速甚至野蛮发展,势必带来一系列棘手问题,而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是任重而道远。
在种种政策扶持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巨额的财政补贴,其范围覆盖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方方面面。根据《证券日报》估算,我国2015年电动汽车补贴金额为590亿元,2016年为830亿元,力度之大,令人惊叹。
同其他产业一样,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有其“生命周期”,即从产业出现起,由成长到成熟的一个演变过程。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调整期四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会展现出不同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不同于一般产业,它有着与生俱来的战略性使命。倘若从发展引入期就全权交给市场,那么其高昂的研发成本与巨大的技术性风险都不是普通车企所能承担的,由此势必延缓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进程。这时,行政手段适时介入可以借助国家意志,集中资源进行研发、生产与推广,从而大大提高发展效率。
随着技术的成熟与市场范围的不断拓展,政策扶持力度可以逐渐减弱,最终转变其“划桨者”角色为“掌舵者”,将重点工作放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其他相关配套产业的融合上来,从而逐渐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因此,看清形势,审时度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总方针绝对是明智之举。不过,这需要诸多车企自身技术突破与基础设施的双重努力。基础设施方面,加大财政投入不是难事,但车企自身技术攻关却没那么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