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 无顶峰
工作一丝不苟,技术精益求精
他是沈阳机床的“老中医”
更是毫无保留的“老师傅”
他就是首批辽宁工匠,
全国劳动模范——徐宝军。
当过技术工人的都听过一句句行话:“钳工怕打眼,车工怕车杆”,说的是每一个工种,都有自己的技术高峰。在干了29年车工的徐宝军看来,当个好工人,就是要攀登这一座又一座高峰。而他入行遇到的第一个高峰就是如何把一个“圆形的料”车成“方形”。
记者
那您可以问问啊?
沈阳机床集团技术部数控调试车工高级技师 徐宝军
当时那个年代基本上是不教的,问了之后师傅也是笑一笑就拉倒了。
记者
这是人家的看家本领。
徐宝军
嗯,应该这么说,看家本领是不会教的。所以说当时制约了我七八年之后,我在一个偶然之间我得到了这个答案,就像是心里一块大石头落地下了 。
[page]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厂里引进一批数控机床,已经炉火纯青操作普通车床的徐宝军,感觉到了一个新的技术难点出现了,他沉下心来,拜了个“小师傅”,从零开始学习操作数控车床。
沈阳机床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市场经理 孙思国
宝军跟我之后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好学,然后总是提出很多问题,基本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对什么都感兴趣,对知识的渴求度很高。
正是凭借一颗好奇心和一如既往的钻研、坚守,徐宝军用29年的时间,从普通车工,到自学成为数控机床的高级技师,再到如今成为沈阳机床数控生产线上最后的技术把关者,也成了工友们口中的“二老”。
[page]
沈阳机床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行业产品线制造团队负责人 郭壮
第一个身份是医生,在企业当中我们把这种医生叫什么呢?叫老中医。手到病除,这个“手”就代表着徐宝军徐师傅。第二身份就是老师傅,他不单单在技术上有一个传承,他把他的劳模精神也传承给了我们下一代。
记者:真的就有点像医生似的“望闻问切”
徐宝军 :差不多吧,因为我去了之后会听主轴的声音,切屑的声音,还有机床整体的声音,我都会听,而且我会看机床的铁屑,我都会联想。
记者:您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老师傅”。
徐宝军:他们有的时候还管我叫老徐头呢,哈哈。
徐宝军 :你这活干的不行啊!
徒弟:师傅这活不在390?不是合格了么?
徐宝军:你是干到公差之内了,但是我们要把这活干得漂亮一些,干到极致,无限接近于中差。这样才行,不能满足于现在。
徒弟口中的老徐头,较起真儿来,就不是平常这副温柔的面孔了。如今,徐宝军负责管理沈阳机床集团车铣复合产品线的数控调试,这是机床制造最重要的一条生产线,在岗职工清一色的80后甚至90后,在徐宝军眼里,这些年轻人都是车床上的好坯子,得细细打磨。
[page]
记者:很多年轻人不理解,活是活,这和摆放有什么关系?
徐宝军 :你要是邋邋遢遢的,你活肯定也是差不多,所以我特别烦这个“差不多”
记者:你当说到这个的时候你的整个状态是不一样了。
徐宝军:我就希望你在我面前,首先工作服要干净,东西摇摆好了,你在去干活去,在学本事。
从沈阳机床集团“优秀员工”,到“省劳动模范”,再到“全国劳动模范”、首批“辽宁工匠”,徐宝军也从而立走向知天命的年纪。今天,在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里,聚集着这家企业里最敢想敢干的一群技术工人。四年时间,他们共同给企业创造了近亿元的价值。如今,徐宝军依旧保持着要做一个好工人的初心。徐宝军用二十九年的努力告诉我们,在攀登者面前,没有顶峰。
从一个普通工人到一个大国工匠,有时候就差那么0.01毫米,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工匠,就要像打磨零件一样,不断地打磨自己。
——徐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