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中国制造,已经升级到了什么阶段?
在之前的文章里面,我写过,中国的人均制造业产值(注意是制造业,不是工业,制造业不包含采矿业,热水燃气等)已经显著超过发展中国家,呈现大幅领先的态势。
和进入了世界经济20强的发展中国家比,
2015年人均制造业产值,
中国是墨西哥的1.46倍,是土耳其的1.3倍;
中国是俄罗斯的2.01倍;中国是巴西的2.69倍;
中国是印度的9.9倍,中国是印尼的3.4倍;
世界经济第20名的经济总量只有中国的5%多一点,所以这以外的国家比较意义不大。
也就是世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比,我们的人均已经是他们的1.3-10倍。
同时我国人均制造业产值已经达到了美日德发达国家工业三强的三分之一左右。
以2015年为例,我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是美国人均的35.5%;我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是德国人均的27.8%;我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是日本人均的33.4%。
实际上现在已经是2018年了,我国人均制造业产值占美日德的比例还会在上面数字的基础上有所上升。
中国制造业现在人均上已经和发展中国家拉开了差距,同时又离发达国家还有距离。我们已经处于往前一步就是发达国家的阶段。
当2025年左右,中国人均GDP和人均制造业产值迈入发达国家最低门槛,中国模式一定会成为人类历史产业升级教科书。
我们要自信地争夺中国制造的话语权,和美国,日本,德国制造比较,2018年我国人均制造业产值已经差不多是他们的40%,尽管总体不如他们高端,但我们在很多方面是比他们先进的。也就是说既有他们超过我们的地方,也有我们超过他们的地方。
贬低中国制造的人,已经形成了一套逻辑体系:
“外国不是技术上造不出来,而是主动放弃”
“主动放弃的原因是因为利润低,附加值低,所以进行产业转移给中国做”
“中国制造在全球最低端,都是组装货”
我们听到这些错误信息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会觉得好像真的是那么回事,但是这显然不是事实,中国制造在任何领域都不是全球最低端,
如果中国制造是全球最低端,那么人均制造业产值远不如中国的工业大国墨西哥,印尼,土耳其,俄罗斯,印度,巴西处于制造业的什么端?地下室?
再进一步,那些还不如这些发展中工业大国的国家的制造业,处于什么端呢?
真的“不是技术上造不出来,而是主动放弃”吗?
比方说,智能手机里的处理器和基带芯片这种高附加值的产品,日本就造不出来,日本索尼,夏普,京瓷现在都还设计和生产智能手机,但是核心的处理器和基带芯片都要从美国进口。
再比如说,支线民航客机我国的ARJ 21于2002年立项,2015年底交付到现在已经商业飞行两年多了,日本的支线民航科技MRJ于2003年立项,还要等到2020年才能交付。
导致2018年1月,失去耐心的美国东方航空公司决定取消2014年9月下达的40架MRJ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