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银(左一)正在与工作室的同事们探讨问题
在花土沟镇的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院内,有一幢并不显眼的平房,门口挂着青海省总工会颁发的“青海省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和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吴正银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优秀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三块牌匾。
房内只有两间办公室,第一间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工作室的成员简介、获得的****列表以及部分****介绍,中间的展示柜上则摆放着部分发明****;第二间办公室内有一套会议桌、演示仪器以及一摞专业书籍。
吴正银是这间工作室的发起者,他不善言辞,脸庞显现出长期在外劳作后独有的黝黑,双手也因长时间与机械的“亲密接触”而格外粗糙。与工作室成员张庆辉共同研讨问题时,往往思考多于言语。
就是在这样一栋朴素的创新工作室里,或者在荒漠油田的井区里,吴正银带领着像他自己这样朴实的油田技术人员,敢想善为,解决了一个个生产技术难题,完成了一个个创新发明,成就了生产一线上一个个美丽的动人故事。
抽油机上架起的“神梯”
在井下作业公司作业大队三队的仓库内,队长张达磊找出一个可折叠的油井登高辅助梯,来到青海油田采油一厂的生产现场。
现场有一台抽油机需要搭建光杆密封器,而他手中的梯子便是“秘密武器”。迅速组建完成的油井登高辅助梯,接到了抽油机的顶端,工人沿云梯到达顶端后将光杆密封器安装完毕后,安全回到地面。拍拍梯子,张达磊长松一口气说道:“别看这物件儿小,可是帮了咱不少忙啊!”
原来,在没有这个“神梯”前,安装光杆密封器时,队员们需要冒着极大的危险,爬至高处后倒挂安装。这成为了困扰张达磊的一个心结。
张达磊与吴正银多年前曾是一个工作队的同事,友情一直持续至今。今年3月,在一次聊天中,张达磊将心中的忧虑告诉了吴正银:“你有啥办法,能让咱们队员安装光杆密封器的时候别这么危险?”不善言辞的吴正银只憨厚的说道:“我试试。”
没想到,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张达磊就接到了吴正银的电话,让他过来取梯子。梯子——能安装光杆密封器的梯子?那得开个啥车去?张达磊的心里犯了嘀咕。没想到吴正银说:“就开私家车来就行,那东西不大”。
张达磊带着疑问来到了工作室。吴正银正在门口等他,一见面二话不说就拉着他来到工作室的角落,向他演示那“神梯”的用法。原来,成长于一线的吴正银早已注意到在安装光杆密封器时存在的危险,张达磊提出请求后,他仔细列出这一装置需要符合的要求:既要能够满足一线需求,同时更需要做到操作简单、便于携带。反复论证后,这一组装的油井登高辅助梯便被制造出来。
“也许在别人看来,这梯子不是什么发明创造,但对我们这些在一线维护安全生产作业的员工来说,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创新带来的安全和温暖。”张达磊认真地说道,“我认识的吴正银,就是这么一个爱琢磨能钻研,而且很有创新‘灵感’的一个人。”
一架“神梯”,架起了工匠与工人之间心灵的桥梁,也架出了一个巧手工匠的细腻内心。
施工线上驶来的“小吊车”
在花土沟镇外的英东油田井区驻地,作业大队六队指导员李德看着装卸现场忙碌的低压电动小吊车,会心地笑了:“这东西,在英东区块和花土沟区块已经很常见了。但五年前,要拆卸设备可没这么方便。”
时间回到2013年9月,吴正银在一次施工作业中发现,为了吊装几件小型物资设备,公司竟然调派来了一辆大型吊车前来作业。现场的工作人员对这一现象早习以为常,但吴正银看在眼里,心里却打起了算盘:这吊装车需要长时间的准备,不仅直接影响了工程进度,还增加了不少费用成本啊,更因机器本身操作复杂增加了很多安全问题。
这笔经济和安全账越算,吴正银的心里越着急。实干派的他说干就干,查阅资料、潜心钻研、细画图纸……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一台崭新的自制低压电动小吊车呈现在众人面前。这种小吊车体型较小,操作方便,有效地解决了小件物资的装卸作业,同时节省了吊车费用。经现场试用,应用效果良好,成功解决了吊装小件物资成本浪费的难题。
“吴正银工作室的成果在我们驻地可不止这个小吊车,油管摆放器更是帮了我大忙。”李德笑着说道。
过去,驻地的油管摆放工作只能靠人力完成,经常出现砸伤手指的情况。接到驻地的情况反馈后,吴正银工作室来到工作现场与工作人员反复研讨后,在2017年制造完成了油管摆放器。从此,油管摆放工作不仅变得省时省力,而且工作人员受伤的情况也未出现过。
小吊车,吊起了经济效益、降低了生产成本;摆放器,摆脱了人力的安全风险,也将创新的好处摆进了员工的心中……
油田工作新增的“新装置”
朴素的工作室展柜里,已经在生产一线上广泛应用的“新装置”可不少。
自密封套管悬挂装置被分解摆在展示柜的最东侧,零件被漆成黄色,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就是这个装置,在工作室成立初期,难倒了很多成员,张庆辉就是其中之一。
从前,在进行油水井取套换套工作时,需要在油井口进行大负荷条件下的焊接工作,这样的动火****工作具有高危险性,且会破坏管材使用的机械性能。长时间负责井下工具保养和维修的张庆辉是这方面的“专家”,他带领工作室成员经过近一年的反复研究和实验,终于研发了现在的自密封套管悬挂装置,有效克服了过去在套管悬挂中存在的问题。并于2014年试制、申请****,2015年投入应用后,2016年在油田井下作业公司推广,到目前已成功应用4口井,获得经济效益30多万元。
而在工作室的角落里,还放着一组即将投入到生产一线的操作手柄。看上去与其他的手柄并无二致,但却于2015年获得了国家****,2017年进行技术推广后,取得了较好的安全效益。
这一操作手柄的全称为液压动力油管钳安全操作手柄,是为了杜绝液压钳机械伤人事故的发生,而制作的一种用于液压动力钳换向阀的操作手柄装置。别小看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手柄,吴正银工作室的成员们经过了5次的技术革新和研发,才成功地解决了其中的技术缺陷,使得装置的安全系数得到极大提升。
“吴正银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自2011年11月正式成立至今,已有85名成员,完成了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96项。上报国家****36项,实用新型****31项,国家发明****5项,有25项通过国家****局授权;在全国各类刊物上发表了论文41篇。
这就是吴正银与他的创新工作室,85名工匠,用他们的巧思妙手,赋予诸多器械以新的生机,让青海油田生产一线焕发了新的活力……
……
荆棘编织的灿烂花冠。吴正银先后获得青海省“十二五”建功立业劳动竞赛先进个人、2014年获得青海省“工人技术明星”、2017年获得首届“高原工匠”、2018年4月获得国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