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头发花白,年纪已逾花甲,可在王俊岭身上,却丝毫看不出一点点的保守、僵化和专家的架子,他像一个奋力耕耘的农民,一个志在机械传动领域大展宏图的开拓者,正在朝着“新型工业机器人”的生产不停迈进!
王俊岭
在陕西乃至全国的装备制造行业,王俊岭可谓大名鼎鼎。这位只有小学初中学历,后来被推荐念了“七二一”大学的普通秦川机床厂工人,尽管由于赶上了文革而一波三折,可他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硬是在工厂里自学完了初高中课程,并在从大学回厂后,和技术师傅一起承担起了当时算是国内空白的“涡杆砂轮磨齿机”的研发任务。当时厂里的研发条件差,经费也不足,尤其是后来全部的研发重担落在了他的肩上,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钻研上,最终花了十多年时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研发出了填补我国齿轮磨床技术空白的第一代“涡杆砂轮磨齿机”,并于1989年出口苏联,由此,他光荣的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装备是工业的核心,是真正体现‘硬科技’的地方;机床又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而齿轮磨床则又是大机床、高端机床上的‘皇冠’”王俊岭说,动力和传动是装备工业的重中之重,高质量的齿轮传动,才能让机器动起来而不是一块死的铁疙瘩,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虽说是齿轮原件的第一生产大国,却也是变速箱进口大国,从生产齿轮到组装齿轮成为变速箱,这个技术就弱了。
在王俊岭看来,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不重视研发和基础技术造成的,“总在习惯于给外国人打工,结果就变成了总是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走,总是难以超越的困境”。可是,怎么才能超越?“过去我们总喜欢盯着人家做的产品有多好,我们去学过来,可这个学过来,就只能是仿制,现在要超越,就要看对方的产品还有哪些不足?哪些漏洞?怎么样去改善它?只有本着这样的思想才有可能去超越人家”。
基于这一点,早在数年前,王俊岭便开始深度思考如何让国产的齿轮产品实现更高的技术优势。而此时,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这让他看到了“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
“这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是世界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个变革的时代,对装备的要求已与以往不同,动力和传动都在向高功率密度技术迈进”王俊岭深有感触的说,习总书记曾在两届院士大会上讲过,国内要和世界技术“同频共振”,要抓住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因此就要全力去抓住,抓不住,就只能是和机遇擦肩而过”。
新时代的到来更讲求电动机加齿轮传动的技术应用,而这让王俊岭在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上,看到了追赶超越的曙光,“现有的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有四个方面,其中在关节减速器和算法上,都还比较薄弱”王俊岭说,他正从事的高功率密度动力和传动一体化基础技术,就是解决如何利用较小空间,较小体积却能实现较大能量传动的问题,在新型工业机器人身上,“就是一种新型的动力”。
但王俊岭并不把目光局限于此,而是看到了制造新型工业机器人的整体产品,“先要给目前的机器人‘强身’,提高钢度和精度,让高功率密度动力和传动技术在新型工业机器人身上得以展现”。
在这样的理想促动下,王俊岭三年前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创办了六环传动企业。他一方面鏖战的实验室搞研发,一方面要四处奔波寻找生产基地,经过他的努力,他在宝鸡找到了一处厂房,并开始了机器人零部件的生产。他的公司开始只有一千万的投入,但钱很快就花完了,正在他捉襟见肘的时候,沣西新城管委会在得知他的情况后,立即进行了三百万元的资金投入,可是,研制机器人是一件非常“烧钱”的事,很快他又资金紧缺了起来,所幸一位生意人了解到他的想法后,深为感动,又慷慨投给他一千万元……
虽然企业自创办至今还没有赚钱,可很多企业都表示要“免费”在他生产的环节帮他。这让他很感动,也让他看到了希望,他说,尽管目前还无法实现产能,但生产新型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已经不成问题,预计他的企业到明年就可组装生产。
“这是一个千万亿级的大市场,但是归根结底,还要从技术生产上去突破”,在王俊岭看来,一个真正的企业家要有眼光,要能够重视技术研发和创新,“要想超越发达国家,不能总想着弯道超车,而是要有眼光、要能另辟蹊径,而不能把企业当成纯市场化运作的工具,承担起创新的责任”。
王俊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仅每天的工作日程被安排的满满,有时几乎连吃饭的时间都会错过。不过他说,时间就是效益,以往在研发技术上已经浪费了很多时间,现在必须要把它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