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订制专享咖啡的家居机器人、用“意念”控制的“肌电灵巧手”、聚合各类资源和应用的工业云平台……这是近日在南京举行的“2018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展示的一批最新应用,折射出制造业正在经历的升级与颠覆。业界认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制造市场,但发展智能制造需要守住“制造升级”的本心。
赋能制造升级
记者在大会期间发现,各类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方案,不仅具备人工一般达不到的速度和精度,更实现了生产运行的全流程升级。
与会企业对制造升级满怀热情。
车间里,工人和机器协作生产;车间外,屏幕上实时显示每条生产线的人员、温湿度、物料等信息——这是中国电科十四所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打造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车间,实现了制造从虚拟到现实的结合。
这样的智能车间,正在为中国制造业升级赋能。仅在南京,就有1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领域试点示范项目、40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40家市级智能工厂。
当前,智能制造正在惠及更广泛的企业,推动中国制造业群体转型。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打造的“工业互联网空间+云制造支持系统”为例,通过搭建公共云平台,重点服务于中小微企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大会期间表示,近年来,中国智能制造推进体系初步形成,关键领域实现突破,试点示范成效明显,开放合作不断拓展。在国家层面实施了305个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近30%。
前景广短板多
会上发布的《2017—2018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制造市场,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200亿元;工信部2017年12月发布了《第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其中主营收入10亿元以上的已超过20家。
中国电科十四所所长胡明春介绍,他们不仅自主研发了智慧企业整体解决方案,还牵头制定了部分行业标准,自主开发了工业软件、智能装备。受访机构和企业普遍认为,智能制造前景广阔。
多位专家判断,中国的智能制造仍处于起步阶段,不少企业还在进行数字化“补课”。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朱森第认为,智能制造目前还处于大企业“唱戏”、中小微企业围观的状态,而中小企业智能转型是推进智能制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与会人士分析,我国关键技术装备和工业软件还存在短板,高档数控机床、底层操作系统等还依赖进口;智能制造应用推广总体还处于自动化向数字化过渡阶段,协同推进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尽管多数企业有发展智能制造的意愿,但碍于高端人才缺乏等因素,无力或无法实施智能制造。
尤需“守住本心”
众多企业人士和专家直言,智能制造不能只是“看着热闹”,而应该是制造业水平扎扎实实的进步。
“生产机器人的意义在于培养机器短时间习得能力,让设备与设备、与人更好地协作,而非哗众取宠。”ABB中国首席技术官刘前进表示,智能制造的发展存在一些误区,有的企业过分关注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这些技术,而脱离了企业自身需求。
“从工业1.0,到2.0直至5.0,一步也不能少,要逐步走向更有效、更低成本的制造。”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说,从制造到“智造”需遵循制造技术演变与创新发展的规律,避免“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等焦躁思维的干扰。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发展智能制造需要环境、资金、人才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支持,需要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力量。“智能制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需要‘一根筋’地坚持制造,以‘工匠精神’长久做下去。”徐工集团总经理杨东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