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仅二十八岁却年少成名,数控加工精度逼近零工差;他是数控机床的指挥官,面对上千把刀具他了如指掌,蒙面识刀堪称一绝。永不止步,攻坚克难,追求匠人极致境界;锐意进取,勤学苦练,终成青年大师,他是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专家、高级技师庞淇文。
一、
这里是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传动件加工中心,大型工程机械、转载机核心部件之一变速箱就在这里生产。在紧张的生产期间,车间生产新品的唯一一台立式数控机床发出了一声异响后停机了。经过维修人员发现,原来是刀库的导向刀座有一关键位置开裂,要重新运转必须换掉整个刀库,费用超过十万元,还要等上至少一个半月的采购周期。
公司管理层决定自制刀座,可谁能挑起这个重担?大伙的目光都落在年仅28岁的高级技术庞淇文身上。
“部件没有任何尺寸,感觉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最关键的地方就是一个导轨,它的加工精度的话必须要达到0.005毫米。这个0.005毫米,在我们平常工作中基本就是极限!”庞淇文说道。
没有设计图纸,没有加工参数,庞淇文没有退路。每节约一分钟就能为公司多挽回一些损失。在对刀座尺寸进行细致的测绘,利用电脑进行三维造型和CAM自动编程后,庞淇文开始用数控机床对铸铁进行加工。
这时,有一个难题摆在了他面前。因为刀座有数百个加工尺寸,只要有一个尺寸的加工精度达不到极限精度,损失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刀座。
“如果我们加工的刀座达不到我们所追求的极限精度,那么它在正常的运行当中很有可能造成整个刀库的损坏,会造成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庞淇文说道。
面对巨大的压力,庞淇文没有多想,在接下来的五天时间里,他指挥着他的数控机床最终完成了刀座的加工。每一个加工的尺寸、公差都控制在0.005毫米。到底他是怎么做到让加工精度逼近零工差的呢?
“其实这个是有窍门的,我们在日常检测过程中如果用力过大,检测出来的数值会小,尺子会变成一个喇叭口,所以我们要做到让这个尺子跟这个零件刚好弥合。这样子的话我们得出来的数值才是最准确的。”庞淇文回答道。
有了精确的测量,才会有准确的加工精度。庞淇文自制的刀座经过维修人员的安装调校后,数控机床的刀库运转正常,数控加工中心得以成功恢复生产。
二、
“可以啊,大师!”看着成功运转的刀库,同事们对庞淇文陈赞道。
“大师”这一称呼多指造诣深厚,享有盛誉的专家,而对庞淇文这个年仅28岁的“准”九零后来说是极高的赞誉。
“我是2011年进厂,2012年、2014年、2015年连续代表公司参加广西数控比赛,都获得了第一名,我们的同事都开玩笑地把我称为大师,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的大师应该像我师父那样子,他在这个岗位上专注了四十多年。”面对外界的夸赞,庞淇文谦虚地说道。
庞淇文眼中的大师就是他的师父——欧玉伟。说到自己的这个徒弟,欧师傅说当时庞淇文可没少惹他生气。
“在学校他觉得他很能干,但到我们柳工来,真正做我们柳工的产品,拿到图纸一下子就懵了。”欧师傅说道。
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庞淇文进厂的第一年欧师傅就把他要进了加工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训班。这样的决定引起了一些老员工的反对。
“小庞刚进来,什么都没有,大家也都不认识他嘛。都觉得这个小伙子一来就可以进入一个要求条件很高的班组学习,是不是走后门啊?”对于当时的情况,庞淇文的师兄、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吴思华说道。
为什么欧师傅坚持己见要把庞淇文招进了培训班呢?原来庞淇文少年时对数控加工专业就情有独钟,在广西机电技师学院就读期间就已经在自治区各届技能大赛中摘冠,2010年,他更是代表学校夺得了全国数铣加工中心学生组二等奖,这些在校的突出表现引起了欧师傅的关注。
为了让这块璞玉砥砺成器,欧师傅对他布置了极为苛刻的训练要求。
“就限定他必须下班以后再去训练,我就给他具体任务,比如说干到(晚上)十一点必须要把这个活干完。你看白天干了一天,晚上还干那么长。他能够坚持下来,这对我来说还是比较感动的。”欧师傅说道。
正是欧师傅的慧眼识珠,肯吃苦、善钻研的庞淇文获得了一个培训的宝贵名额。通过培训,庞淇文认识到,作为一名数控铣工,光有一技之长还不够,更要全面发展。他不但学习掌握了数控机床的操作技能及程序编制,更自学掌握了CAD等绘图软件和编程软件的运用。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让庞淇文连续三年夺得广西数控技能大赛数控铣工职工组第一名之外,还获得了“广西技术能手”、“广西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并在2015年被破格晋升为数控铣工和数控加工中心双料高级技师。
他为此付出的努力,大家都深有感触。“小庞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自己给自己增加训练量,比如有虎钳在上面,他可能把它拆下来放在下面,把工作台清理干净,然后再装上去,再把虎钳清理。”庞淇文的师兄吴思华说道。
三、
为了能指挥好一台台“肚子”里装着上百把刀具的数控机床,庞淇文不断地给自己定下了许多匪夷所思的训练项目,使他不但可以把加工尺寸的公差控制在不及一根头发丝大小十分之一的0.005毫米左右,更是可以不靠眼睛就能识别出数控加工中运用的每一把刀具。
“我要对这个上千种刀具的加工性能、特性、加工精度必须了如指掌,就像掌握自己的手掌一样,这样子我加工出来的零件才会赋予生命。”庞淇文说道。
2017年,公司成立了以庞淇文名字命名的创新小组,就是为了把他掌握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教给大家,带领大家攻坚克难。
在庞淇文的带领下,短短半年,创新小组共为公司实现技术改造6项、技术创新20项,为公司节约经济成本160多万元,他们生产的装载机等工程机械更是远销海外。
“看着一个自己做的零件出来,然后达到这个设计的要求,感觉这个零件就像我们在做一个艺术品一样,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成就感。”庞淇文说道。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里说的:“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作为广西工程机械制造业的青年先锋,庞淇文把自己的热情倾注在对数控加工精度和技艺的追求上,他和他的创新团队扎根一线,为广西工程机械的发展而努力奋斗,他们追求的“工匠精神”为广西装备制造业凝神铸魂,拓宽了广西工业经济的国际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