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的“绿”让人印象深刻,福建第二大江九龙江横贯全境,森林覆盖率为64.83%,生态城市竞争力位居福建省首位。这座“高颜值”的“绿色之城”,其工业实力同样“不容小觑”:漳州市工信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漳州全市规模工业累计实现产值4257.6亿元;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185.9亿元。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漳州从工业立市,到工业强市,再到工业化提速的稳步提升。进入新时代,漳州提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发展战略,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竞相“迸发活力”,“科技+”催生出工业新业态,挑起高质量发展的“大梁”。
“农业大市”到“工业强市”
九十九湾,闽南水乡,一头牵着九龙江的北溪,一头连着九龙江的西溪。作为曾经漳州最重要的航运通道,九十九湾见证了漳州商业的繁荣与变迁。如今,燕脊飞檐的红砖古厝变成了文旅胜地,漳州的商业重心已经外移,漳州城的经济重地不再“一枝独秀”,而是“遍地开花”。
将漳州的工业版图铺陈开来:漳州共有21个工业园区,其中4个国家级园区、8省级园区、9个县级园区;已经形成石油化工、特殊钢铁、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四大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3个产业集群产值规模突破千亿元,5家企业产值超百亿元。
若时间回到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农业大市,漳州市几乎是传统农业“一统天下”,1978年工业化率为22.7%,可以说工业经济的“底子薄”。
到了2016年,漳州规模工业产值已经突破5000亿。今年6月,漳州市“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其中指出,漳州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推动规模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这标志着漳州的三次产业将进入爆发性增长的阶段。
“信心满满”的背后,是“久久为功”的决心。2000年起,漳州市决定将工业作为发展的主攻点,近二十年间五次确立调整工业发展,从工业立市,到工业强市,再到工业化提速,漳州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进入新时代,漳州的工业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截至2018年底,漳州市规模工业增加值1531.6亿元,增长9.2%,增速位居福建省第一。
今年4月,漳州召开全市工业发展、开发区建设推进会,将“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定为漳州发展的战略任务。
在会上,漳州市委书记邵玉龙指出,大抓工业,就是旗帜鲜明抓工业,坚持不懈抓工业,久久为功抓工业;就是要在统筹兼顾的情况下将人力物力财力往工业聚焦,资源匹配聚焦工业,实现工业投入产出最优化、最大化。
漳州市工信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漳州全市规模工业产值同比增长9.2%;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初显成效。
如今,漳州正按照“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发展道路,稳步向前。
传统产业迸发出“生机”
走进位于漳州市芗城区的三宝钢铁,只见厂区里树木葱葱、绿草茵茵,“干净、整洁”是整个厂区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在三宝钢铁的一个车间,不见工人们“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智能生产线作业。
“这是三宝钢铁的热轧带钢项目,主要生产耐腐蚀钢。”三宝集团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耐腐蚀钢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新技术、新产品,发展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尤为需要。该项目投资10.8亿元,年产能200万吨,新增产值超百亿,将助力三宝成为市场的主力。
三宝钢铁的员工在热轧带钢生产线操控台前观察数据林晓丽摄
从传统的钢铁企业,到生产高端精品钢的钢铁企业,三宝在坚持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这条路上“行深致远”。
2014年,钢铁行业的“寒冬”袭来,整个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三宝集团意识到“苦苦支撑显然不可持续”,于是早做规划,向着高端建材、高强度抗震钢筋、核电站建设用钢以及耐腐蚀钢筋等高端精品钢的方向做精、做强。
同时,三宝集团通过科技创新,达到降本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人均产钢1100多吨。“三宝集团不追求产能扩大,而是要把产业做精、做深。”三宝集团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做精、做深”,这不仅是三宝集团坚守的“信条”,同样体现在漳州实施“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行动中。漳州强调突出建链强链补链,如今在钢铁行业,漳州已经聚集了福欣特钢、三宝钢铁、三钢闽光等一批龙头企业,即将形成产值上千亿的产业集群。
除了钢铁这个“大物件”,漳州工业的“精细活”同样“功力深厚”。2018年,漳州从“中国钟表之城”晋升为“中国钟表名城”。如今,中国每四只钟,就有一只在漳州生产。
在漳州的钟表产业中,恒丽电子是其中“翘楚”。2017年,恒丽电子以漳州深厚的“钟表文化”为主题切入点,建成了福建省海丝钟表博物馆,将文化创意与特色旅游融合。
在博物馆的一个展示位前,一只只“金光琉璃”机械钟表光彩夺目,博物馆的一位工作人员说,这些钟表作品出自于国际钟表大师之手,是中国(蓝光杯.漳州)钟表设计大赛中的获奖作品。据介绍,自2013年起,恒丽电子推动并承办首届中国(蓝光杯.漳州)钟表设计大赛在漳州举办,目前大赛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钟表设计赛事品牌之一。
放眼全球,恒丽电子有着更大的“野心”。“我们正在积极推动第26届ISO/TC114钟表标准化国际会议在漳州召开,这是行业内规格最高的会议,对漳州钟表业乃至漳州的知名度、影响力将极大提升。”恒丽电子董事长邵跃明信心满满。
“科技+”为工业企业“提速”
“根据产品的编号,通过这个智能仓储系统,一个水龙头,甚至一颗螺丝钉,都能直接从仓库里取出来,还能显示产品何时生产、库存还剩余多少。”福建省大通互惠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天志指着仓库里的阀门自动仓储系统,向记者介绍。
大通互惠是国内最大单体阀门制造企业,也是国内同行业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全的阀门全产业链的生产企业。对于大中型制造企业而言,库存成本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在大通互惠的仓库里,记者看到,纵横交错的白色钢梁“划出”一个个“仓储柜”,库存的产品分类摆放在柜中,整个仓储柜由智能系统控制。“若是以前,这些库存占地方不说,要把它们整理好,30个人都不够。”蔡天志说。
早在2016年3月,大通互惠建成自动造型、绿色浇铸、机器人机加工、自动喷漆、智能仓储等多个行业先进的智能生产线,力图打造大通互惠“智能工厂”。
大通互惠的智能制造生产线林晓丽摄
同时,大通互惠先后搭建起专业的无损检测室、理化实验室、计量实验室、金相检测室等专业阀门实验室,还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同设计深海阀门、超低温阀门等高端领域阀门优质技术。
尽管在推动“科技+”的过程中,大通互惠投入巨大成本,但是蔡天志认为这是必然的趋势,应该早做布局,如今,收益已经初显:大通互惠的多项创新产品技术性能指标先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可实现高端阀门国产化替代。
在位于漳州市龙文区的大闽食品,同样因为“科技”元素受到关注。
食品工业一直以来是漳州传统特色产业,然而走进大闽食品,最显眼的不是晾青、杀青、揉捻、烘焙这样的制茶生产线,而是一个国内茶企中绝无仅有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据介绍,工作站的研发人员已经参与制定、主持承担了国家及行业标准20多项,拥有****30多项,获10多项科技进步奖,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占销售额的3%以上。
茶企中的“博士后工作站”能发挥多大作用?大闽食品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工作站与科研院校合作,自主开发的微生物发酵、膜分离、植物提取工艺等集成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极大提高了产品品质,使萃取物的风味更接近产品原味,更好地保留了产品的营养成分和感官特征,满足了客户个性化的定制需求。
邵玉龙说,抓大工业,就是要“抓大”工业,通过优化存量,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不论是通过技术创新转向高端市场,还是通过跨领域融合进入新业态,漳州的工业企业正汇聚成一曲“奋进之歌”,推动漳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昂首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