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系列化产品试制在公司各条生产线上打响。各单位都在加班加点赶制生产进度、攻克生产瓶颈,全力以赴完成整体生产计划任务。作为该系列产品部件生产加工的“主力军”,数控加工分厂员工攻克了一道道“难关”。
“内圆变形的问题终于解决啦!”数控加工分厂一车间一班质量员袁智放松了原本紧张的情绪,深吸一口气,缓缓的说道。
6月15日,袁智正在操作着数控车床,对一批系列化产品的仪器舱体进行加工。当他加工到产品内圆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产品内圆尺寸随着车刀的切削,慢慢产生了变形。他拿出产品进行测量时发现,内圆变形导致尺寸超差了0.5毫米 。
遇见问题,袁智没有慌张。他首先分析,可能是切削过程中温度过高,导致内圆变形。他对加工参数进行调整,将转速从每分钟300降到200;走刀速度从F0.2降为F0.15。这样,加工过程慢下来的同时,产品温度也降下来了。试加工后,他发现内圆依然存在超差现象。
不是温度的原因,那么,是不是加工产品强度过大导致变形呢?一个想法从袁智的脑海里蹦出。他将刀角从原先的60度改成30度,使得刀具更加锋利,减少加工时的阻力,降低产品受力强度。同时,为了保证刀具受力强度不受影响,他将原先车铝件的刀具换成车钢材的刀具,提高刀具硬度。用全新的车刀加工时,一刀刀下去变得干净利落,虽然外观看着还不错,但是检测内圆结果还是超差了0.2毫米。
改善后的效果明显,但是还是没有解决超差的问题,这让袁智陷入了困惑。为了更快的解决问题,他没有选择继续独自“作战”,而是将问题上报给数一车间副主任谢湖。公司技术带头人、高级工程师、技术室工艺员胡艳平闻讯后,也赶来现场“助阵”。三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起来。
谢湖提出再加工一遍来查找问题,袁智拿起产品又重新加工一遍。当车刀加工到内圆铣出的小窗口时,机床里发出断断续续的切屑声。谢湖和袁智共同分析,可能是断续切屑产生的冲击力,使产品受力不均,导致产品变形。胡艳平立即拟定工艺技术试制方案,将上一道铣工加工小窗口工序,调整到车内圆之后完成。
按此工序再加工后,结果喜人!内圆尺寸超差的瓶颈问题终于得到解决。这也为系列化产品仪器舱体的及时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