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表彰了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线圈分厂技师工作室(简称工作室)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这也是哈电电机继2021年“胡宇劳模创新工作室”、冷作分厂同时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之后,连续第二年又一次获此殊荣。
此次表彰的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966个、全国工人先锋号956个,这些获奖者及单位主要是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普通劳动者,重点向产业工人倾斜。
哈电电机线圈分厂技师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6月,工作室现有成员92人,其中,高级技师9人,技师44人,高级工程师13人,高级工18人,党员23人,平均年龄40岁,是一支年富力强、能打硬仗的攻关团队。
走近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机冶建材系统创新工作室、黑龙江省劳模创新工作室、黑龙江省工人先锋号、黑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荣誉奖牌挂满了工作室里里外外。
“总结这个团队获得的荣誉称号和证书需要用excel表格来统计,各级各类‘先进’、‘能手’等荣誉多达上百个条目。”线圈分厂党总支副书记、副厂长矫建伟骄傲地说。诸多荣誉的背后是工作室突出的业绩,而突出的业绩则饱含着工作室成员精彩的奋斗故事……
拥抱“中国心” 对洋专家说“NO”
说起工作室成员的奋斗故事,不得不提到工作室首席技师张金柱。
2000年前后,哈电电机引进了大量国际先进设备。为降低设备故障对生产的影响,当年轻的技师张金柱和同事要对洋设备一探究竟时,洋专家却坚决地告诉他们“NO”;对方甚至威胁说,如果他们私自拆机修理,出现任何后果对方概不负责。“他们那个态度、那个眼神儿的意思就是:我们的设备,中国人,修不了。”张金柱回忆说,“我当时就下定决心,要更快地提升维修水平,一定要为中国维修技师争口气”。
张金柱千方百计了解国外设备的相关技术和发展动态,学习弥补自身技术上与国外的差距。2012年,工作室成立后,对外交流的拓展进一步加快了他技术提升的速度。潜心钻研多年,机会终于来了。瑞士MI158型包带机主机Boxpc是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
2014年,Boxpc宣布停产,这预示着身价千万的“158”或许有一天会因“心脏衰竭而死”。通过查资料,想办法,做试验。历经半年时间,张金柱为“158”这台洋设备成功地换上了“中国心”,从根本上解决了设备“心脏”的来源问题。获此消息的外国厂家想要买走技术,张金柱也对他们说了一次“NO”;随后,他们又想挖走张金柱,也受到了他的拒绝。“哈电培养了我,我要用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回报哈电、贡献祖国。”张金柱说。
凭借过硬技术,他陆续获得了多个国外厂家的维修授权书,其中,瑞士MICAMATION公司是生产世界顶级线圈制造数控设备的公司,他们授予张金柱的授权书是亚洲唯一的;而加拿大BARTHCH公司的授权书,在亚洲地区乃至世界各国也非常稀少的。凭借突出业绩,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黑龙江省首届龙江工匠等荣誉。
探路的侦察兵 决胜的预备队
“我这个设备之所以能修好,真是多亏了他们的帮助。”谈到设备故障的修复过程,大电机研究所试验车间数控加工中心主操作者朱百羽显得有些激动。当时,朱百羽操作的是从瑞士进口的“米克朗”数控加工中心,是车间最精密的设备之一。设备出现故障后,试验车间与厂家沟通联系了很多维修技术人员,甚至外部专业厂家,修了两年多时间仍没有修复。
后来,随着哈电电机机构优化改革,工作室维修职能覆盖到了试验车间。工作室责任技师范文海第一时间到试验车间,现场对米克朗设备故障进行了全面摸排,在初步确定几种问题原因的可能之后,与张金柱、桑国刚、陈智慧等技师进行了头脑风暴式的综合会诊;又经过数天的跟踪诊断,确认了问题根源并成功修复了设备。
一旦线圈设备发生故障,工作室的技师们总会第一时间到现场摸排设备故障,总是会千方百计查故排障,直到设备恢复正常——半颗大头针修复“不可拆卸的金手指”、修改参数处理设备的“水土不服”、“无吊点排除‘独生子’Z轴滑块难题”……面对设备故障,工作室当真是“不修则已、一修必好”。用哈电电机“独生子”设备——法国进口HBFM-6000水电线棒成型机操作者吴迪的话说:“他们总能给我们惊喜!”
技术创新升级地 降本增效进化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公司将工作室作为线圈产品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工作室自身也在持续着力从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升级地’‘进化场’的作用。”矫建伟说。
工作室结合哈电电机生产经营中心工作部署,明确技术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在核电国产化等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为企业形成新技术优势奠定基础。
工作室汇集线圈制造工艺、生产、安装、服务等各个环节的专家及高技能人才,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助力生产攻关等重点工作。
几年来,工作室先后有300余人次参与了小湾工地返修、调相机抢修等一系列重点生产攻关项目;先后解决了佳电公司进口设备检修、机械人包带机迁移等20多项重点难点项目。工作室每年结合实际开展100多项立项攻关,真正达到了围绕生产、促进生产的效果。
工作室成立以来,共完成技术创新812项,其中,获得国家****37项、1项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1项海峡两岸创新金奖。诸多技术创新成果,除了推进哈电乃至行业线圈制造技术进步之外,还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才的孵化器 交流的大舞台
为助力企业发展,工作室以大雁文化为引领,发挥工作室平台优势,大力开展“一专多能”培训工作,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在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劳动效率、传承线圈技艺、传播哈电文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工作室团队工作让我受益匪浅,这些年我取得诸多业绩,都和工作室的培训交流与实践积累息息相关。”工作室成员陈智慧感慨地说。他是工作室成立时的首批技师之一,曾在哈尔滨市第十五届职工技术运动会上取得了钳工技术比武第一名的好成绩。近年来,他坚持钻研创新,借鉴模拟技术,成功取得了设计改造异型包带机等诸多业绩,在水布垭、丰宁等项目端箍连接线和铜环引线的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他已经受聘为高级技师。
陈智慧只是在工作室培训中受益的技师和诸多职工中的一个。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已先后举办培训班280余场、技术交流培训320余次;还成功承办了两届黑龙江省、一届哈尔滨市职工技术运动会线圈制造工技术比武。培训和比武大大提高了职工的专业技能。经过工作室培训的职工,累计已有138获得哈电电机“一专多能”资质,10人晋升高级技师、32人晋升技师,55人晋升高级工,为公司长远发展积蓄了人才力量。
近年来,工作室不断提升运行管理水平,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考核体系;在省市和哈电电机工会的扶助下,工作室添置了实训设备12台套、国际国内最先进的工具100多件、书籍600多册,建立了学习交流基地、文化展示长廊、实训创新基地、图书角等管理单元,形成了占地300余平方米,集产、学、研、培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工作室知名度越来越高,工作室的技师们不仅在内部备受推崇,在外部也受到广泛认可。工作室技师的业务触角已经探出哈电电机,为兄弟企业解决了疑难问题20余项。
举目已是千山绿,宜趁东风扬帆起。随着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工作室正在哈电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