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大阀门生产车间内,几名工人正在吊装设备的配合下,给直径2米的低压大口径煤气阀打包。不久后,这批产品将被装箱,通过第三方公司出口至印度尼西亚。
位于阳泉高新区驼岭头装备制造工业园的阳泉阀门公司,是一家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国企,也是国家定点生产低压大口径阀门的重点企业和闸阀生产重要基地。近年来,受行业竞争加剧影响,低压大口径阀门的产销遭遇困境。
如何逆势突围?阳泉阀门公司的做法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开辟市场新“蓝海”。
阳泉阀门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国喜为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研发资金投入,2020年近875.73万元,2021年超1446.97万元,2022年预计1700万元。与此同时,投资2300多万元购置了数控立式车床、数控卧式车床、数控摇臂铣床等,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尺寸精度等。
锚定公司战略目标,阳泉阀门公司引进人才、组织“五小”创新活动、设立技术中心,以创新助力企业发展,不断推动企业从传统制造向现代制造迈进。目前,企业生产的闸阀、蝶阀、煤气阀、止回阀、冶金阀等100多个品种、1300多个规格的产品,远销印度、巴基斯坦、美国、俄罗斯等。
为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阳泉阀门公司设立创新研发技术中心,组建起32人的研发团队,开展技术攻关,企业技术中心获评省级技术中心,设立了以副总工程师赵爱花为带头人的“赵爱花劳模创新工作室”。经过全体技术人员努力,一种低压大口径薄壁铸钢闸阀、一种阀杆嵌入式闸阀、一种可防止关闭误操作的城市煤气快速启闭闸阀等,获得****并实现成果转化,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深知科技创新是企业强劲发展的内生动力,近年来,阳泉阀门公司以省级技术中心和“赵爱花劳模创新工作室”为抓手,积极组织开展“五小”创新活动,引导员工立足本职岗位,从“小”做起,发挥聪明才智,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产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发展。如今,阳泉阀门公司58个品种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10个品种的产品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科技创新说起来容易,但做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枯燥。“研发阀门最大的难点是变化因素太大,很多数据需要经过上百次试验才能确定。同时,因为公司生产的是大口径煤气阀门,每一个成本都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需要我们一次成功。因此,我们需要在电脑上尽可能精准地画出三维图像,再开始试验、生产。”赵爱花说。
企业承压前行,发展“稳”中见“韧”。李国喜坦言,这得益于政策的红利。阳泉高新区出台一揽子助企纾困政策,其中既有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减免税费的措施,也有为企业引进培育人才、帮办代办事项的举措。此外,阳泉市相关部门发挥职能优势,拿出超常规举措,加强财税金融服务、落实普惠性融资担保、精简业务办理流程,坚定企业发展信心。
“就是依靠这一台台低压大口径阀门,上半年,我们生产总值达到77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销售额超过7000万元,其中内贸近4000万元,外贸超3000万元。”李国喜说。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阳泉阀门公司的成绩源于其深耕行业多年的努力。李国喜表示,下一步,阳泉阀门公司将继续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强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提高薪酬待遇,引进优秀人才,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进2万吨新型大口径煤气阀门项目后续建设,生产出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打出阳泉品牌,叫响阳泉“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