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轴承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轴股份”)创立于1958年,是一家国有控股的创新型实体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为滚针轴承及滚动体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注册商标“中华牌”。公司为滚针轴承行业头部企业,北京证券交易所首批上市企业(证券简称“苏轴股份”,证券代码430418)。
上世纪60年代,公司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根滚针,命名为“中华牌”。专注深耕滚针轴承行业六十多年,公司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变”的思路,在滚针轴承设计、关键工艺制造和试验技术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成为国内滚针轴承领域品种最多、规格最全的专业制造商之一。
公司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GJB9001C 质量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EN9100:2018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荣获“江苏名牌产品”、“江苏质量信用AAA奖牌”、“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江苏省机械行业优秀品牌奖”、“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等奖项荣誉,被评为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标杆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与博世、博格华纳、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采埃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应链关系,成为多家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商。
在“十四五”期间,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和供应链风险,苏轴股份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持续深化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不断加大在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和装备、国防工业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具体项目为平台,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快速形成配套能力,抢占行业配套的战略制高点。同时,公司积极向轴承的下游领域拓展,结合自身的工艺特点和优势,拓展产业链,利用上市公司平台和资本市场,补短板、拓市场,成为轴承行业中“专、精、特、新”的鲜明旗帜。
一、“十四五”期间取得的成效经验总结
(一)以技术创新平台为依托,推动技术革新发展
苏轴股份建有“江苏省高性能精密滚动轴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等技术创新平台,以此为依托,积极推进与多个高校院所就轴承结构优化、性能提升、新材料应用研究等领域进行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十四五”期间,公司先后承担国家XX工程、科技支撑计划、工信部工业强基工程等1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部分研究成果突破了国外“卡脖子”问题,提升了公司技术沉淀,并不断推动国内滚针轴承技术的发展。
除此之外,为了鼓励发明创造、促进研用结合、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公司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及考核规范》等制度,推进基础应用技术、产品设计开发、工艺制造技术的均衡发展和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为开发 “高、难、尖、新”的产品提供技术支撑。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形成客户、公司、供应商共同体的发展模式,提升供应链整体技术水平。
(二)持续注重研发投入,提升研发成果转化
公司坚持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以工程中心、产学研用为核心载体,积极参与滚针轴承前沿技术的研究,近三年平均每年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在7%以上,远高于高新技术企业3%的要求。始终关注行业前沿动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升与客户同步开发能力,产品设计、工艺创新与优化、非标设计与制造、硬件与软件等均有较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通过基础研究,开发出的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用滚针轴承、汽车扭矩管理系统用滚针轴承、汽车转向系统高性能滚针轴承等项目,打破了该类项目滚针轴承依赖进口的局面。研制生产的汽车自动变速箱及全驱系统推力组合轴承、电动汽车转向系统用弹性滚针轴承、新一代特种车辆传动装置用高性能滚针轴承等新技术新产品,在研发人员的通力合作下,成功突破了轴承防转结构和防错安装结构的创新设计以及工艺加工、弹性轴承内径与芯轴之间零间隙或负间隙设计加工、轴承离心加速度由2000g提升到5000g的设计加工等技术。技术成果经江苏省机械行业协会鉴定委员会及专家鉴定,成果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先后获得了江苏省机械行业协会2022年、2023年科技进步奖、****奖,以及江苏省军工学会科学技术奖。
公司加快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和知识产权建设,在国内率先突破多项滚针轴承设计技术、关键工艺技术、试验验证技术等,在新品研发、****申请及成果转化、研发项目、产品国产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公司目前拥有48项****,其中26项为“十四五”期间获得授权,此外,“十四五”期间申报的****仍有11项发明****和29项实用新型****在受理中。
(三)搭建人才发展平台,提升人才纵深梯度
公司积极推进人才管理系统化和标准化,制定《干部管理办法》和《任职资格管理》体系,通过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双通道机制,建立关键人才储备,并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人才培育、人才引进和人才聘用,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相结合的科研人才梯队已经形成,为公司争创一流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公司现有科技人员116人,专业涵盖轴承设计与制造、光电技术、机械设计、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电气及自动化设计、CAE、计算机应用、质量管理等。
公司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以产学研结合为平台,与多个高校联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不断壮大企业研发队伍。切实加强创新人才提升培养,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有机结合,实行交叉培养。实施“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公司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也为公司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四)加大技改投入,布局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智能化生产是生产制造未来发展的方向,高效率、高精度、智能化的制造工厂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苏轴股份积极开展车间智能化改造,通过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和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实现系统、装备、数据以及工人信息的互联互通,最终实现车间生产过程的实时调度、物流配送的自动化、产品信息的可追溯、车间环境的智能监控、能源消耗的智能监控、工艺数据全过程监控,大幅提高公司的智能化制造水平,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公司通过对磨工车间和热处理车间的智能化改造,实现了对生产设备的运行状态实时监控,设备异常自动报警,生产设备及加工产品无纸化查询,生产执行系统MES计划作业、流转过程与ERP集成等功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不良率,提升车间的生产效率。加快“云星空”项目实施步伐,推进改进版OA、PLM等系统年内上线验收,滚针车间试点智能磨加工产线,实施南厂区磨加工抛串间物联网信息化,持续扩大智能货柜、无纸化运行等。通过技术改造和智改数转的推进和实施,将苏轴股份建设成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企业。
二、后续发展方向
(一)总体思路
公司坚持“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关注轴承行业学科前沿动向,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发展基础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技术、制造工艺技术和检测与测试技术,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正向研发能力,不断成功引入高附加值产品和项目,开发部件总成类产品市场,巩固优势领域配套地位。进一步提升产品检测和试验仪器的精度水平和功能的拓展,关键工艺研究设备及产品的关键试验设备的购置等;引进和培养关键骨干人才,随时跟踪国际先进的技术发展动态,争取更多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的参与、****等自主知识产权的申报和授权;成为国内滚针轴承产品技术水平的导向者。
1.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产品检测和试验仪器的精度水平和功能的拓展,关键工艺研究设备及产品的关键试验设备的购置等。
2.加强轴承基础理论研究,对行业共性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投入基础性理论研究试验设备及汽车零部件轴承专用试验设备,提升综合试验能力。
3.积极承担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及横向研究课题。通过立项进行相关技术的预研,通过与高校、研究所合作进行技术突破,进一步提升与主机厂同步开发的能力。
4.加大产学研合作,以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为依托,在轴承的设计技术、制造技术及试验技术等方面持续开展合作,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建设,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
5.加大科技人才培养,与多个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持续与河南科技大学合作开展委托培养轴承方向本科生计划。切实加强创新人才提升培养,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有机结合,实行交叉培养。
(二)重点计划
1.开发新客户和新产品,降低市场风险
市场的新趋势、客户的新需求是公司科技创新的源泉和驱动。公司将继续全面提升零件与产品的精度、性能、寿命、转速、负荷等,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综合成本,加速缩短与对标公司的距离,积极开发高端应用新产品和潜在高端客户新品。除在传统的汽车、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及工程机械四大应用领域外,在汽车配套领域产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挺进,在汽车自动变速箱、液力变矩器、新能源变速机构、空气控制系统、底盘制动系统等领域争取更多的项目机会,顺应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新机遇。
2.加快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开发新市场
公司要进一步加快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加大新的市场领域,如中、高档数控机床轴承及主轴,机器人用滚针轴承、航空领域用滚轮滚针轴承、螺栓轴滚轮滚针轴承等。同时基于新领域拓展,稳步推进专题项目开展,推进如汽车自动变速箱用推力滚针轴承、高速圆柱滚子轴承、滚轮轴承等产品项目,以期从产品结构设计、性能提升方面完成重点产品的结构升级,为新市场领域开展打下基础。
3.加强基础研究,促进成果转化
基于技术中心平台,采用自主创新及产学研合作结合的方式,加快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并与高校院所合作开展关于电动汽车驱动系统滚动轴承NVH特性及测试技术的研究,以解决电动汽车用滚动轴承越来越高的NVH特性要求。
4.加强项目管理,提升项目开发成功率
继续加强新品开发的项目管理,推动内部项目“揭榜挂帅”,提高项目奖励力度,重点项目按照先期质量策划程序全面落地,尤其是加强产品开发前期的设计评审、设计可靠性论证、风险识别工作,完成PDCA闭环管理,以规避产品量产风险。条件许可下试行项目双组制,提升项目成功率。
5.推进技改基建与智改数转
加快内部已立项技改项目的实施,加快“云星空”项目实施步伐,推进OA、PLM等系统年内上线验收,滚针车间试点智能磨加工产线,实施车间物联网信息化等,并打造花园式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