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市标准化院与省阀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市泵阀工业协会及中国(温州)国际泵阀展览会组委会共同签订标准化战略合作协议,四方将在泵阀行业标准化建设、数字化供应链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随着数字智能化改造的推进,温州越来越多的泵阀企业把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在行业中脱颖而出,赢得竞争新优势和发展话语权。标准化成为泵阀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信号,“泵”发新活力。

传统迭代升级
“智”造大显身手
传统制造企业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标准化、自动化?方正阀门给出了答案。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浙江出口名牌”……企业将实力凝成硬核“底气”。深耕工业阀门行业三十余年,逐渐构建起涵盖球阀、闸阀、截止阀、止回阀、蝶阀及井口设备等多品类的产品体系,翻开出海地图,三十多个国家版图上标注着密密麻麻的合作标识。
在国内市场,同样成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国内头部油气石化企业的重点供应商,公司拥有14项发明****、117项实用新型****,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荣誉。近些年,还完成了国内首台套百万吨级大型LNG接收站超低温双浮动式全金属密封蝶阀产品开发。

浙江有氟密阀门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设计、制造衬氟各类阀门、管道、容器等防腐蚀系列产品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车间生产线上,一件件产品经过精密加工和严格的检测后,整齐地排列,静待发货。负责人介绍,去年公司引进了一条马扎克智能柔性生产线,并配套建设80个自动化工作面,构建起24小时不间断运转的智能生产体系,使得传统车间既实现产能倍增,又达成从“少人化”到“无人化”的迭代升级。经过标准化与自动化加工工艺的系统改造,企业不仅实现生产效率与产品合格率双提升,更同步推进人力成本的集约化管控。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创新实践使其成为全市同行业中首个实现智能制造全流程优化的阀门企业。
打开特色“阀门”
软实力一较高下
越来越多的泵阀企业开始积极参与制订国内外各类标准,在软实力上一较高下。
坐落于永嘉瓯北的纽顿流体科技有限公司,其主攻的波纹管截止阀成功实现“零泄漏”的行业领先标准,不仅打破进口产品的垄断地位,更在密封性和安全性上超越国内外同行。宣达实业集团成立了耐腐蚀特种金属材料研究院,专注于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等特种金属材料的研发。该企业研制的高端泵阀设备和流程装备,如高温浓硫酸液下泵、耐海水碟阀和1200℃高温调控阀等,不仅填补国内技术的空白,还在国内市场上占据大量份额。
良固阀门温州总部5G智慧工厂内,数字孪生系统实时监控着从毛胚入库、精加工到包装出库的全部工序,确保每天几千件高端阀门的交付品质。“科技创新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生命线。”负责人介绍,集团近三年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构建以专家团队领衔+省级企业技术中心+CNAS认证实验室的创新体系,已获65项国家****,省级工业新产品鉴定13项。
从“制造”到“智造”,标准化始终是核心竞争力。市泵阀工业协会会长陈晓宇表示,近年来温州泵阀产业将“标准引领”作为头等大事,主导制定7项国家标准、15项行业标准,让“温州标准”在石油天然气、核电等重大领域发出强音。同时携手国家阀门质检中心,打造12项团体标准,推动80%的规上企业拿到国际认证的通行证。并成立全国首个泵阀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让3000余项标准通过“云平台”直达企业车间。
占领标准高地
发展路越走越宽
从横向的领域开拓到纵向的价值挖掘,从创新的持续加码到生产的智造赋能,温州泵阀产业标准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保一集团将阀门密封性能的泄漏率等级从D级提升到B级,比国际通用标准提高30%至40%。精嘉阀门集团先后负责制修订国家城镇建设行业标准水力控制阀、船舶行业标准船用蝶阀等多项阀门行业标准,其中几项标准的制定填补国内船舶行业的空白。
助力泵阀企业占领标准高地,不断赢得行业话语权。近几年我市出台各类扶持政策,积极引导泵阀行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规模以上企业智能化技术诊断全覆盖,在泵阀行业开展产业大脑建设,并加快建设“未来工厂”,开展智能制造试点,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去年底,市泵阀工业协会获授“标准化工作推广示范点”,同时,引进橙色云泵阀行业版PLM,解决泵阀行业产品类型及配置众多导致的产品选型困难、出小样图效率低、工时大等问题。
为构建泵阀产业高质量发展政企“双向直达、助企服务”机制,市市场监管局在泵阀行业协会设立产品质量风险监测站,以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重点开展需求对接、要素服务和行业自律等工作,形成“监测预警-技术诊断-质量提升-产业发展”的链路,既为企业提供精准的质量提升方案,又能为监管部门输送科学的决策依据,助推形成“标准引领、质量筑基、品牌增效”的行业发展新格局。此外,新上线的“温州市标准化创新服务平台”也为泵阀产业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标准化服务,助力产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