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非诈骗”种种骗术揭秘 |
|
|
|
来源: 作者:不详 日期:2006/9/29 访问:
|
|
最近几年来,在西非地区各类金融与商业骗子利用互联网的快捷、范围广以及廉价和隐蔽性,大肆进行金融商业诈骗活动。特别是随着中国对非洲贸易的的飞速发展,中国公司已逐渐成为俗称“西非诈骗”的活动在因特网上的首选目标。这种情况应引起我有关企业与公司的高度警惕。
西非地区的商业与金融诈骗活动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西非一些大多来自尼日利亚的诈骗分子通过邮寄、传真向全球发送大量信函,进行商业和金融欺诈活动,导致不少欧洲和亚洲国家公司受骗而损失惨重。“西非诈骗”一度为国际刑警组织所密切关注。从最近西非国家司法部门的调查与破获的案例来看,这些骗子只需配备上网电脑、手机和传真机,甚至利用街头网吧和公用电话便可向国外公司或机构广为“撒网”。以下所列举的“西非诈骗”术则是他们目前主要的伎俩:
骗术一:杜撰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公司或盗用他人公司名义,或是谎称为某国际机构商务代理,发电子邮件声称急需购买某种货物或称手头有几百万美元的定单,出价令人无法抵挡。一旦有人上钩,先是要我公司寄样品,后又谎称这边“银行”须在收到国内公司供货提单后方可汇款,接着又假冒银行的名义给国内公司发邮件,称购货公司是其客户,信誉好,而且货款已存入他们的银行,只待国内公司一发货,便可通知其在美国或加拿大的业务关联银行向国内汇出货款。国内公司如放松警惕随便发货,自然血本无归。
值得注意的是,西非的诈骗分子甚至还可以伪造银行汇票、提单和电汇单,甚至是花旗、兴业、里昂信贷等著名银行的信用证进行诈骗。
骗术二 :利用我国一些公司对国外招标不太熟悉的弱点行骗。在电子邮件中以西非国家共同体、其他地区经济组织和政府采购的名义进行国际招标,以优惠条件吸引中国公司投标。随后便要求投标公司先期支付一笔这样或那样的费用。有的则以官方机构名义,邀请国外公司来商洽签订“政府采购合同”,以高价求购货物,骗取一些公司的信任。诈骗分子随即要求他们提前支付手续费。当大量手续费诈骗到手后,就没了下文。
有的诈骗分子还以参加国际博览会推销中国商品为名,与我公司在网上达成供货协议,随即要求国内厂商尽快空运货物,承诺由其提供巨额空运费。同时开出远远高于实际货物价格的商业承兑汇票(有的甚至是伪造汇票)。一些中国公司贪图眼前利益而不加检查,就急于空运发货。诈骗分子便从容提货逃匿而去。
骗术三:从西非发出以转移大笔资金为诱饵的电子邮件骗财骗物。如以某非洲显贵名义称有一笔巨款,因某种变故必须转移出国,希望收件人能借其银行账户一用,并将因此获得资金的30%以上的优惠馈赠。在取得对方信任后,这些骗子便向提供帐户的公司或个人提出,现在他们的账号中打入上万美元的所谓“手续费”等要求。“手续费”寄出便杳无音信。
有的邮件声称掌握了非洲某政府上千万美元的政府项目工程欠款,如能协助将这笔资金转移到中国,将获得20%的提成。但条件是要先向负责审批付款的委员会成员送价值数万美元的贵重礼品。还有的以死者律师或私人基金的名义向国外慈善机构发邮件,称遵照某国富绅遗嘱,将向其提供大笔捐款,但受款人需提前支付“捐款税”。实际上这些国家并无缴纳捐款税的规定。
从上述骗术不难看出。“西非诈骗”的最大特点是利用可观的利益诱惑设下陷阱。一些中国公司正是因为急功近利而成为他人手中的猎物。西非地区中小公司居多,通常经营规模与资金能力有限。为此,对各类所谓“优惠条件”应有所质疑。特别应对对方的资信状况、付款能力和信用工具认真核查,在确保货款可安全收回的情况下再发货,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商业风险。此外,对于不熟悉的客户,可向我驻外机构和当地商会咨询了解。在过去的一年里,仅我驻多哥的驻外机构就协助国内有关公司识破了几十宗商业骗局,规避了可能造成的几百万美元经济损失。
目前,对非贸易正在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新亮点。在推动双边贸易不断发展的同时,中国公司应时时保持高度警惕,谨防各类商业金融骗局。在互联网上商业信息数量大、且真伪难辨的情况下,更需要认真研究出口国的经贸、金融法规、市场特点及贸易惯例,不断增加识别真假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推动我对非贸易健康快速发展。
|
|
|
关键词:骗术 |
|
上一篇:常见贸易诈骗14招数 你中招没? |
下一篇:警惕信用证扩建款的潜在风险 |
|
相关链接
·常见贸易诈骗14招数 你中招没?
·“大客户”设局套走销售商13万
·天然气贸易增长面临一系列挑战
·商业欺骗2种常见手段揭秘
·外国人诈骗技术分析
|
|
|
投稿箱:
如果您有泵阀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100589139@qq.com |
|
|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泵阀网”的所有资讯,版权均属中国泵阀网所有,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泵阀网,http://www.zgbfw.com。违者必追。
2、本网转载并注明其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