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显示,我国万元GDP能耗为1.21吨标准煤。这是我国单位GDP能耗自2003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但同比下降幅度仅为1.23%。“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硬指标”是,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要下降20%。“十一五”开局之年的预期目标是下降4%,但是,去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上升了0.8%,在一系列措施出台后,才出现了微降的局面,较预期目标确实有较大的差距。“十一五”的20%的节能降耗目标能否实现?笔者认为,不必悲观,只要我们一如既往地坚持既定方针,节能降耗的前景一定光明。
从宏观层面看结构调整步入快车道
节能降耗的根本途径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据测算,如果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就相应降低一个百分点,每年能源消耗总量至少可减少25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万元GDP能耗降低约1个百分点。如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而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地下降一个百分点,每年能源消耗总量可减少2800万吨以上标准煤,相当于万元GDP能耗降低1.3个百分点。
电力行业的结构调整意义重大。目前,我国10万千瓦及以下的火电机组总容量约为1.6亿千瓦,每千瓦时供电标准煤耗为380~500克,有的则更高。而单机容量在30万、60万、80万、100万千瓦的高效发电机组,每千瓦时供电标准煤耗仅为275~330克。如果在几年时间内,中小型机组全部被高效发电机组所取代,一年就可以少用近1亿吨标准煤。
电力行业在“十一五”期间将关停5000千瓦以上容量的小火电。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电力企业在3月31日前,上报具体实施方案,并出台了颇有新意的新举措,其中包括“上大压小”的奖励政策,关停小火电从“要你关”变为“我要关”。仅此一项,就能完成节能目标的1╱5。
尽管产业结构调整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我们认准这条道路,来真的、干实的,未来四年里,成效必将显现。
从微观层面看节能降耗潜力巨大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能耗一直处于相当高的水平。
正因如此,我国节能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就企业而言,仅燃煤锅炉一项的节约潜力就有7000万吨标准煤。再如照明节能,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节能灯生产国,如果把现有的普通白炽灯全部换成节能灯,全国一年可节电600亿千瓦时。再有,我国建筑行业的能耗惊人,是发达国家建筑能耗的2~3倍。如果我们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到2010年,争取1╱3以上达到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标准,那么就可以实现建筑节能50%的目标。
电力行业同样如此。如果2010年每千瓦时供电煤耗比2005年降低15克,全年就可节省4542万吨标准煤;如果2010年发电企业用电率降到4.5%,全年则可节省1826万吨标准煤;如果2010年供电企业线损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全年则可节省925吨标准煤。
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科技部联合发布了《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明确了节能工作方针和政策。在电力生产节能技术方面,大纲大力倡导火电厂全过程优化运行和采用状态监控技术,在煤粉锅炉中推行气化小油枪、等离子点火等节油或无油点火稳燃节能技术;推广电网经济运行技术,优化变压器分接头配置,加强无功补偿及其调节能力等一系列节能技术。
从新能源发展看能源进入多元化格局
面对能源与环境的压力,全球已形成能源多元化的格局。在可预见的未来,尽管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但是其所占比重会大大下降,而新能源所占比重将会有大幅度提升。2006年,全国火电新增装机容量增幅为20.3%,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增幅为76.7%,而我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约为10亿千瓦,目前,风能开发利用微乎其微;水电也大有可为,全国可开发水电资源约4亿千瓦,目前,只开发了1╱4;我国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时间在2200小时以上,这预示着太阳能发展前景广阔;生物质能源更是诱人,仅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约为7亿吨,如果用于新能源开发,相当于节省了1.5亿吨标准煤,油料植物和能源作物潜在种植面积能满足年产5000万吨生物液体的原料需求。
可以说,新能源全面兴起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之时,就是节能降耗取得重大成果之日。甚至可以说,它远不仅仅是实现了节能降耗20%的目标。
我国经济已经连续四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率,尽管没有达到能耗下降4%的目标,但毕竟出现了多年未曾有的下降。国际经验也表明,一个国家的能耗曲线是呈倒U型的,我国经历了一个为经济增长付出了高能耗沉重代价的漫长阶段,令人欣喜地出现了从顶峰之上的下“坡”,虽然是起步,但其意义极为重大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