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新的会展中心之后,我们在高交会的策划、组织方面,也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经常会向香港学习,高交会提出要办成国际第一展,我们的服务水平也要向国际化标准看齐。
———会展行业人士凌先生
说到深圳的自主创新,人们会想起闻名世界的高交会,说到高交会,那块总建筑面积达到28万平方米的会展中心,便是高交会的长期举办地。有人曾形象地比喻,高交会是酵母,会展经济是蛋糕,会展中心则是装蛋糕的盒子。因为高交会的发酵,会展中心这块蛋糕才被“发酵”起来;蛋糕越做越大,装蛋糕的盒子也随之走上了精品化,档次、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事实上,在高交会诞生之前,深圳也有着自己的会展行业,但展馆都以小型展览为主。这一阶段,深圳先后使用的展览场地有寰宇展场、红岭大厦展场、深圳博物馆、深圳科技馆等9家会展场馆。在1999年高交会举办之前,深圳仅有13个展会,展览面积达到7.35万平方米。
1999年,市民中心等如今闻名遐迩的建筑,当时仍是一片荒草。自第一届高交会以来就参与负责其相关工作的凌先生介绍,1999年,深圳决定停办荔枝节,举办首届高交会,当时的场馆还没有准备好。于是,市政府在离今天市民中心不远的一块临时用地上,决定建立一所专门的高交会馆。仅用几个月,就将一块荒草地变成一座会馆。当年,首届高交会成功举办,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亲自出席。
高交会的“发酵”效应在当年就得到了充分体现,会展经济的大门由此被敲开。根据资料显示,在高交会馆投入使用的2000年,深圳的展会数量就猛增至57个,展位面积达到37.67万平方米。至2005年,深圳全年的展览数量已达到72个,展览面积达到114万平方米,比1999年扩大了十几倍。家具展、电子展、机械展等深圳的品牌展会正式从那时开始成功开办,直到今天,已逐步走向大型化、国际化和品牌化。
大门被叩开之后,深圳会展业从此迅速繁荣起来。与蓬勃的会展业相比,仓促建立的高交会馆在展馆面积上显得小了,展位的紧张甚至制约了高交会的发展。在第三届、第四届高交会举办期间,由于展位供不应求,连室外都曾作为展位供企业参展。于是,新的会馆的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2004年12月,一座现代、时尚的超大型建筑———深圳会展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它集展览、会议、商务、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由深圳市政府投资兴建,德国GMP公司设计,总投资32亿,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展览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深圳会展中心建成,大大缓解了高交会展位面积不足的“瓶颈”制约,又继承了深圳高交会馆的优势,为高交会、珠宝展、钟表展、家具展、服装展等一大批展会做大做强,为深圳会展业培养一批品牌展会、特色展会,提供了良好的场馆条件,提高了深圳会展业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会展行业人士凌先生说,进了新的会展中心之后,我们在高交会的策划、组织方面,也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经常会向香港学习,高交会提出要办成国际第一展,我们的服务水平也要向国际化标准看齐。
就在当年,深圳会展业发生了另外一些标志性事件:首届深圳国际文博会在深圳举行。按照“政府办会、企业办展”新模式运作的首届“文博会”,5天时间里参与人数近50万,共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家企业和单位参展,推介项目700个,承办企业收支平衡。在交易方面,首届“文博会”面向全国征集的7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经过推介和洽谈后有多项成交,仅广东省文化厅就签订了17个项目的合同,吸引资金10多亿元。如今,它已成为继高交会之后,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同样在那一年,深圳结合政府机构改革,设立了“会展业促进办公室”统一管理会展业,并出台了《关于发展深圳会展业的意见》,提出遵循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指导方针,创建知名会展城市的目标,并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深圳会展业发展。在《意见》的指导下,深圳在国内率先出台了品牌会展排期保护规则,制定了会展业财政资金扶持办法,建立了会展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为会展业发展营造了优良的市场环境。
如今,在深圳市中心区形成了以会展中心为龙头,工业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各专业场馆和多座大型五星级酒店环抱的功能互补的场馆群。截至2008年,深圳展览总面积已超过180万平方米,紧随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稳居国内会展城市第四位。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服务业处相关人员介绍说,今年上半年,《深圳市会展业财政资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延长了金融危机时的扶持政策的实施年限,降低了扶持的门槛,扶持的一批品牌、国际性展会脱颖而出。如今,深圳会展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运行和产业扶持政策,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深圳已成为全国第四大会展城市。
采写:南都记者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