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春的老工业基地沈阳,冰雪开始消融,一系列利好消息相继传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提速,振兴银行落地扎根。东北首家民营银行辽宁振兴银行获批筹建;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获批开展。
装备制造业加速冲出重围。沈阳机床集团谋划重大结构性改革,i5产品去年销售8400台,同比翻两番,创单品年销量世界纪录;北方重工大型盾构机连获6台海外订单;机器人产业收入猛增27%;氢气涡轮泵、深渊着陆器等一批尖端设备,成功用于我国“深空、深海”工程……
新一轮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之际,“共和国长子”沈阳发挥区位、产业、改革创新等优势,加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企改革,勇闯振兴新路,向着建设成为引领实现东北振兴发展的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
沈阳制造呈回升向好趋势 引领产业振兴发展
两步走振兴目标:“两个中心城市”
沈阳作为东北最大区域中心城市和沈阳经济区8个城市的核心区,在东北振兴中具有重要地位。面临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挑战,沈阳如何明确方向、坐标,又该发挥哪些作用?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去年11月沈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两步走”战略目标,到2020年把沈阳建设成为引领实现东北振兴发展的中心城市;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30年,把沈阳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中心城市,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实现‘两个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关键在‘引领’,也是沈阳必须承担的历史重任,”沈阳市市长姜有为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沈阳市围绕中央部署,立足自身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对标先进地区,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大局,在“十三五”规划基础上编制了《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实施国际化、区域一体化、城市空间优化、产业多元化和人的现代化等“五大战略”,推动产业、城市、社会转型。对标先进地区和城市,明确了建设“两个中心城市”时间表、路线图。
“科学编制战略规划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决策的务实举措”,沈阳市副市长马占春告诉记者,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老工业基地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为解决沈阳振兴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增强重大战略举措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迫切需要在“十三五”规划基础上,出台一个更具前瞻性和宏观性的战略规划,以统领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布局统筹,形成“一张蓝图”,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好风凭借力。沈阳在实施战略规划中,紧紧抓住东北唯一的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沈大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重机遇,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据沈阳市有关方面介绍,沈阳作为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城市,已初步形成实施方案,将全面复制先进地区80多项政策措施,力争实现新突破。
“既要当单打冠军,还要当团体冠军,”姜有为表示,要充分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沈阳经济区同城化、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促进产业协同互动发展、生态环境同保同治、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共享,加快建设城际间的交通带、城镇带、产业带,构建以营口-沈阳-铁岭为核心的沈阳经济区发展轴,提升沈阳在经济区的连接、聚合、扩散能力,带动形成区域发展的“团体冠军”,有效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突破
沈阳市的决策者认为,勇闯振兴新路子,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落实中央关于振兴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扫除振兴路上各类“拦路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
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实力,一直是老工业基地沈阳发展振兴的最大本钱和独特优势。目前,沈阳的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比重约三分之二。沈阳市确定,发展实体经济从抓好高端装备制造业入手,对内加快协同创新,突破重大关键技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各类企业发展活力;对外则加快和国际先进工业4.0对接,整合全球特别是欧洲先进技术,形成跨国、跨界、跨行业布局的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实现技术升级、产业升级。
去年沈阳全面启动建设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园区内正在推进200多个项目,预计总投资900多亿元。一系列投资贸易便利化、降低企业负担的改革创新举措也相继开展。中德装备园项目备案等时限,由原来的4个月左右压缩至1个月左右,还对重点项目建设探索承诺制,提高办事效率。
“在振兴实体经济、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的新征途中,要坚定不移发挥装备制造业的脊梁和支撑作用”,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认为,“脊梁”,意味着本身并没多少“肉”,不一定会挣太多钱,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支撑。
“进入工业4.0信息化时代,如果我们的装备设备不能掌握自主核心技术,还继续依赖国外,我们的工业经济就会被迫纳入人家的信息化系统,无法保障安全”,沈阳市一些重点装备制造企业的掌门人告诉记者,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智能制造已成为竞争的风口和焦点。推进中国工业化转型升级中,老工业基地必须承担职责,再立新功。
沈阳市确定构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五大板块,打造12大千亿元产业链(集群)的产业发展规划,挖掘潜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产业转型升级。除了输变电设备、石化装备、重矿装备等重型装备外,机器人、数控机床、高性能医疗器械、IC装备等新兴产业也在同时发力,以此改善产业发展生态,实现多要素联合驱动。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重点要解决创新动力不足、科研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窘境”,沈阳市科技局副巡视员马忠胜介绍,去年以来,沈阳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2家,是上年的3.5倍,组建了以新松为龙头的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新增8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
沈阳加快创新机制改革,打破创新要素间的行政分割和“信息孤岛”现象。发展智能制造,深入实施智能升级改造三年计划,规划建设人工智能创新特区,促进全球人工智能资源向沈阳集聚。推动制造业服务化,鼓励装备制造业发展“产品+服务”,重点在延伸服务链上做文章,发展基于工业云平台的共享商业模式。坚持在同规则、同待遇、降门槛上下功夫,补强民营经济这个短板。
沈阳正在努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发展的结构新格局。推进沈飞军民融合试点,通过建设开放式配套、研发、维修服务体系和大部件整机生产体系,发挥航空产业龙头带动作用。
“啃下国企改革这块硬骨头”
国有企业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龙头”,在振兴发展中发挥着压舱石和顶梁柱作用。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沈阳采访了解到,当前一些国企遇到的困难,核心问题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够,不适应市场,企业内部的体制机制转型滞后,亟须改革。
沈阳正从三个层面推进国企改革,目标直指做强做优做大国企:推进实施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董事会市场化选聘经营者、分离“三供一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多项改革;整合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从管资产逐步转向管资本,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推进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完善监管制度体系,落实监管责任、提高监管水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近年来,沈阳机床集团投入巨资持续研发,开发出世界首款i5智能机床,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封锁,开始技术迭代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出WIS车间信息管理系统、iSESOL工业云平台、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首创“按时间、按数量、按价值”的分享商业模式。签订智能工厂建设订单45家,在提升我国基础装备水平、促进工业数据和保障产业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沈阳以解决北方重工、沈鼓、东药等国企脱困与发展为重点,推动调整企业股权结构、组织结构、资产结构、产品结构,有效带动优势资源整合发展。沈阳机床集团履行出资人职责试点、东药集团内部用人机制改革试点等也在加速推进,国企经营活力不断增强。
姜有为表示,沈阳正在制定沈阳机床集团综合改革方案,把集团由生产研发型、职能管理型企业转换为投资控股公司,推动上市公司重组,调整股权结构、资产结构和经营结构,实施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去年以来,沈阳出台进一步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相关政策措施,创新国有资产运营组织模式,推动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按照国有资产属性分类实施改革,组建金控、产投、城投三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资产管理与处置平台。把增进公司信用、提高融资能力作为重点,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释放企业经营活力。
“全球工业的转型升级正在进入关键期和突破期,既需要像乔布斯这样的天才创新家,也需要有勇气的战略投资家,我们要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底层突破,培育核心竞争力,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关锡友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沈阳经济运行呈现筑底企稳、回升向好趋势,必须在思想上破除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增强勇于变革,勇于突破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沈阳市的决策者认为,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好作风才能带来好环境,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找准工作着力点,真抓实干,促作风转变,走出引领振兴发展新路子。
(原标题:沈阳:引领振兴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