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发力。
3月18日召开的上海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上海行动纲要》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正式发布《振兴实体经济、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2017年工作安排》。根据工作安排的目标,2017年上海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65%左右,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3%,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营收增长10%。同时,原则上要求各区、主要集团、重点园区的工业总产值实现增长。
振兴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近年来,“脱实向虚”成为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这在制造业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受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和出口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一些传统产业发展遇到较大困难,行业利润率不断下滑,部分行业甚至面临全行业亏损的局面。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资金流向股市、债市、房地产。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持续下降,有舆论甚至认为,制造业不再那么重要。
但对比世界主要经济体在经济危机中的表现,上海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上海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制造业,上海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基石,并提出“十三五”末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的目标。
据市经济信息化委负责人介绍,为实现2017年的预定目标,将做好五个方面。
一是实施产业创新工程。主要围绕建设产业创新平台、部署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深化军民融合发展五个方面展开。其中,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布局一批研发与转化功能性平台,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组织开展集成电路优势领域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荐工作,申报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开展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验验证平台和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启动实施智能制造应用计划;按照工业强基实施方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强基重点项目;加快启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布局,保障C919大型客机、北斗基地增强网等重大项目实施;主动承担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专项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二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优势。一方面,对电子信息、精品钢材、精细化工、都市产业等进行改造提升,实施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另一方面,加大企业技改力度,启动100项重点技改项目,技改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提升至61%,现有规模以上企业实施技改比例达到20%以上。
三是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今年营收将超过7700亿元,增长13%以上;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设国家级工业设计创新基地,建设工艺美术品交易中心、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园等项目;推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鼓励成套设备领域交钥匙工程和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总集成总承包服务。
四是推进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出台本市产业结构调整信用管理办法,加强负面清单管理;初步建立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推进5个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充分发挥开发区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载体作用,发布产业园区产业定位指南,强化工业用地增减挂钩统筹对接机制和存量土地工业用地二次开发机制。
五是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对于上海来说,要通过自贸区制度创新的溢出效应,研究提升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国际竞争力的监管模式,试点数控机床、工程设备、通信设备、飞机零部件等进口再制造,探索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形式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股权投资方式及监管机制创新。同时,通过发布《上海市推进“四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分类解决制约“四新”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聚焦大数据、北斗导航、工业设计等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培育“四新”经济孵化载体。此外,通过运作本市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支持制造业企业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板”挂牌,支持企业开展国内外兼并重组和跨界并购。
拉动工业增长、稳定经济发展离不开重大项目的助力。市经济信息化委负责人表示,今年将通过编制全市《亿元以上重点产业投资项目投资计划》,重点推进10亿元以上产业引领性重大项目新开工和在建项目建设,确保工业投资规模适度增长。
另据记者获悉,针对当前上海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阶段性、结构性、要素性、制度性等问题瓶颈。下一步,上海将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制度创新。比如,将结合全面实施营改增、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市、区财税分配体制,重点支持郊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强区域资源统筹,发挥郊区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以区为主、市区联动、多部门协同的统筹招商体制机制。
(原标题:上海将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重点支持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