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国有大厂做个技术工人是一份极有吸引力的工作。对出身于沪郊农民家庭的张斌梅来说,起初这份工作让她最开心的,是每个月能换29斤的粮食。那时她还不会想到,自己将会以技术工人的身份一路行进,成为如今的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我是个挺喜欢干活的人”
“你看,我二十几年前一进厂就是在这个车间,这一排几台铣床我都操作过,当时怀孕七个多月时还在这儿跳上跳下的,孩子生好就放在那边厂里的托儿所……”
早春时节,位于老闵行的上海电机厂里已是花木葱郁,张斌梅带着记者走在厂里的角角落落,踏着旧时的足迹一路讲着自己的故事。从1988年进入厂技校算起,她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近30年。“已经离不开这个地方了,真是像自己的家一样”,她说。
上海电机厂
1991年,张斌梅正式进入当时的23车间。在那里,她是唯一一个能操作铣床的女性。接下来,她在这里一站就是十五年。操作铣床需要长时间站立,冬天时手触碰到机器是“冰冰凉”,夏天车间里酷暑难熬,只好端一盆水放条毛巾在旁边,趁着操作间隙擦把脸。一天时间下来,手上沾的铁灰用水洗不掉,要用刷子刷,衣服上则被熏上浓浓的柴油味。
“想想也挺苦的,不过因为我是个挺喜欢干活的人,能一点一点地把一块材料做得像艺术品一样,看着就会让自己很高兴,有成就感。”张斌梅笑说,当时如果不是因为有个踏实耐劳的性情,有着对技术的一份喜爱,作为女性恐怕真吃不下这份苦头。
一路追着新技术往前走
随着在卧铣、立铣操作上的得心应手,张斌梅偶然中得到了一个新的信息:“那时我有个师傅是从深圳过来的,有一次他告诉我,那边已经开始兴起数控机床了。”虽然尚未见过这所谓的“数控机床”,张斌梅却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个大趋势。
于是,即便许多同事还抱着“学数控有什么用,学好又没机器”的想法,张斌梅还是报了数控中级班,随后又上了高级班。白天八小时的工作不能落下、年幼的孩子尚需照料,还要每次往返四个小时到天山路上课———回想起来,张斌梅也庆幸自己能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下来,等到厂里有了数控机床时,她已拿到了高级证书。2006年,张斌梅转到轴承分公司数控班,所学的东西第一时间派上了用场。
在数控班,张斌梅积极参与零件加工的技术攻关、数控编程和选配数控刀具等攻坚克难任务。她设计并制造数控卧车刀排、加工球面的工装夹具及数控镗铣床上的所有工装夹具,突破数控机床的加工局限性,成功地将普通机床上的加工工序向数控机床转移。她相继攻下立式电机推力头加工、阳江核电轴瓦的试制、西气东输可倾瓦的加工制造等一系列大型、重点产品的加工难题。
“昨天学过的东西,今天不更新,明天就落后了。”这些年里,张斌梅先后考取了数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级证书,及本科文凭。即便如此,她仍然时时会感到一种紧迫感。
“技术工人最忌纸上谈兵”
“刚跟着师傅的时候就觉得她很厉害,每台机器都能操作。实力放在这里,哪里有人会不服她。”现在已能独当一面的黄振超从九年前进厂就跟着张斌梅学习,在他的印象里,张斌梅并不严厉,却从不放低对徒弟在实操技术上的要求。
除了在一线从事技术和带教工作,张斌梅还在职业学校承担了教学工作。对自己的徒弟和学生,她常说的一句话是:做技术工人最要不得的是纸上谈兵。曾经有个大专毕业的小徒弟,进厂后连基本的工具都分不清楚,这些现象也是张斌梅最担心的,现在的职业教育还是太偏重理论。
“其实我非常崇拜老一辈的技术工人,他们能用最普通,甚至最落后的机器做出最精密的零件,他们对待自己手中的产品真的像是对待一件艺术品,这才是真正的工匠。而我们现在有更好的机器,有更先进的技术,却少了那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张斌梅说,在退休前的最后几年里,她想尽可能地再多培养几个优秀的技术工人。
(原标题:上海电机厂数控班班长张斌梅:在技术一线行进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