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胜
在新加坡众多客家人眼中,现任南洋客属总会会长、万丰电机工程有限公司董事主席张家胜是一位“名人”:既是热心社团事务、德高望重的大哥,也是低调务实、事业成功的商人,在电机工程行业声誉斐然。
今年7月,记者一行在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见到了张家胜会长。他身材高大,为人亲切,说话时神采奕奕,用词幽默风趣,让人不知不觉便会忽略他已经是77岁的古稀老人。
在动荡中成长的客家之子
张家胜出生于1940年。在“二战时期”动荡的年代,张家胜幼时便随父母一再迁徙,从新加坡回到祖籍地河源市东源县黄村,再到马来西亚柔佛州,最后在新加坡武吉知马定居,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学生时代,也在那里开启了他的创业生涯。
张家胜说,小时候家里条件艰苦,父母为了一家10口人的生计日夜操劳,他作为长子要照顾7个弟妹,因此很早就开始工作,减轻家里负担。“我从小对电器有兴趣,家里的器具都是我修理及研究的对象。”张家胜说,离开学校后,他选择到电器与水喉工程公司当学徒,也经常“客串”电工帮朋友装家用电路。与此同时,他还坚持上夜校学英文,并考到了电机工程承包执照。
而真正踏上自主创业道路,则是在1960年。“这也是一个非常巧合的机缘。”张家胜说,1960年李光耀到武吉知马做民意调查,其宣讲台正巧由张家胜所在的公司负责搭建。“当时居民提出了三个问题:没门牌无法通信、不通水、不通电,李光耀就研究由政府牵头帮大家解决。”机敏的张家胜从中看到了商机。他主动与负责此事项的政府部门沟通,申请负责这个工程。“我挨家挨户上门去跟人沟通:我免费帮你申请门牌并安装,你把你家的水电都交给我来装。”张家胜说,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赚到了创业启动资金。1964年,张家胜离开“打工仔”的行列,自己出来创业,在武吉班让开设了“万丰电器水喉工程”公司,专门从事电器及水喉装备业务。
从“黑户”到行业翘楚
二战时期,新加坡被日军占领。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英国恢复对新加坡的殖民统治。1959年6月新加坡实行内部自治,成为自治邦;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正式并入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告脱离马来西亚成立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这种时局动荡的大背景下,为了生存,搬家成了张家胜一家人的“家常便饭”。
“也不知道是在哪一次搬家中,我的出生证就丢了。”说起这些往事,张家胜不胜唏嘘。在新加坡独立后,没有出生证就申请不了新加坡公民身份,所有的公民资格和其他福利都无法享受和拥有,公司一直无法扩张。幸好到1967年时,有朋友告诉他,会说马来语可以在移民相关部门申请公民身份,官员问起出生证时,只要说自己是在中国大陆出生的,没有出生证也许可以行得通。张家胜按照朋友的方法,终于在1967年取得了新加坡的公民权。张家胜笑着调侃自己说:“如果不是那位朋友的指导,我就是今天说的黑户了。”
1967年后,张家胜的公司业务开始涉足当地政府的市政工程建设并且不断做强做大。“最开始公司只有我自己一个人,从设计到安装都自己动手。”张家胜说,起初他承领的业务都是民用电工程,后来有个朋友开船厂,请他去设计船厂的高压电路。
“高压电路和民用电路很不一样,我自己不是非常有信心。但当初朋友很信任我,坚持让我去做。”张家胜说,那是他接下的第一个高压电路项目。后来船厂周边地区都发展起来了,很多工厂建在那里,都来找我设计安装电路,慢慢就做大了。张家胜感叹说,当时不少工厂开了后很快就倒闭,他的工程款也被一再拖欠,导致事业陷入困境。
由于信誉良好,张家胜靠着客家人坚韧不拔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挺过了难关。1992年,张家胜增设万丰电机工程有限公司,接着他把业务扩展到马来西亚,在新山开设万丰电机工程(马)有限公司。如今,万丰电机工程有限公司有25人团队,不仅在新加坡电机工程行业声名斐然,分公司及承包工程遍布东南亚和中国,甚至在斯里兰卡成立了基地。
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王玉婷摄)
以“客”为荣无怨无悔奉献乡亲
公司经营逐渐走上轨道的同时,张家胜开始接触到更多的新加坡客家人,并加入了诸多客属社团。由于从小在武吉知马区成长,张家胜最早加入的是武吉班让客属公会,1989年起就担任武吉班让客属公会的重要职位。1995年起,张家胜当选为新加坡惠州会馆的理事,并历任财政、副会长、会长等职。如今,张家胜还是惠州会馆的永远荣誉会长,同时也是客属张氏公会的荣誉会长。
“很多客家人都一样,在事业方面稍微有点成绩,就出钱出力回馈社会。我做的远远不及他们。”饮水思源,张家胜不计个人得失回馈社会,不但为许多客属会馆团体出钱出力,更担任不同职务,任劳任怨,深孚众望。2002年,张家胜被推荐加入南洋客属总会成为董事之一,并在2014年当选为客总会长,并连任至今。
“我是客家人,我以此为荣。新加坡的体制不同于别的国家,更需要大家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张家胜说到做到,自他接任会长以来,逐渐把公司事务转给专业团队打理,一向低调处事的他四处奔走,一心想把新加坡客家人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为他们谋求更多的福祉。在南洋客属总会,张家胜一再向记者表示,过去百余年来,宗乡会馆在照顾同乡或宗亲,兴办教育以及慈善福利等各方面都作出很大的贡献,在新加坡建国的过程中也曾扮演重要角色。今后,在加强社会凝聚力,灌输传统价值观,以及发扬传统文化等仍大有作为。
去年底,河源市计划在新加坡成立河源同乡会,有关部门委托张家胜组织当地乡贤开展筹备工作。他二话没说当即答应了。2016年11月,新加坡河源同乡会在新加坡注册成功。今年初,张家胜又多次往返于河源和新加坡两地,为同乡会的筹备和组建工作奔走,还因此损失了一笔上百万新元的生意。身边的朋友都为此感到可惜,但张家胜却说:“失去了一笔生意,还有下一笔,不要紧。能为家乡和新加坡的乡亲做点有益的事,很值得。”张家胜说,有了河源同乡会,新加坡的河源人才算是有了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