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制造业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体现,随着机床产业对产品生产精密度及效率要求的提升,我国机床行业当前亟需通过对数量庞大的普通机床配件、机床附件和机床进行数控化改造。在此前提下,机床的再制造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机床再制造是一个充分运用现代先进制造工艺技术、信息技术、数控及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对废旧机床进行可再制造性评估、拆卸以及创新再设计、再制造、再装配的过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再制造产业十分完善,各个国家都有完备的再制造产业链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美国为例,美国建立了国家再制造与资源回收中心、再制造工业协会与研究所等专业的相关机构,并且拥有大量再制造企业和从业人员。这些机构、企业和人才,有力保障了再制造产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反观我国,再制造产业一直不温不火,虽然从多年前就有声音呼吁着要打开机床再制造市场,推动机床再制造的发展,但是直到今天,机床再制造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整个产业的发展也一直打不开局面,这是为什么呢?
经济效益不高,机械厂商不愿参与
虽然机床再制造更加绿色节能,但是很多国内机械厂商并不愿参与。为什么呢?因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太低了,特别是一些中小型机床,如果让制造商从事再制造,其成本远远高于同一产品的制造成本,这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毕竟企业还是要以经济利益为主的。
2014年,绿色产业联盟有关领导,就曾试图与我国一家量产非常大的知名机床制造企业洽谈回收CKA6150系列数控车床进行再制造事宜。因为这一型号机床具有部件标准化、图样及工艺标准均一等特征,可以借鉴“内燃机”再制造的成功经验。该制造企业对回购模式非常感兴趣,但是,制造厂商只愿意采用以新机床“置换”旧机床的方式回购旧机床,而旧机床再以更低的价格直接销售、流入到更低端市场。为什么呢?因为再制造的成本太高,对于制造厂商来说不如直接推销新机床更划算。
部分机床再制造存难点
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需要进行再制造的机床的确很多,但是能实现再制造的机床并不多,很多机床的再制造依然存在难点。
20世纪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和特殊制造领域进口了一批来自瑞士、德国和美国的高精尖设备,至今都是难得的好设备,所以通过更换传动链环节的磨损部件,更换数控系统等再制造措施,具有非常高的再制造价值。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制造业疲软,一批制造企业已迁到中国和东南亚,加之中国一些懂行的二手设备商到欧美“淘”这些高精度二手设备,而这些二手生产线和二手设备进入我国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做再制造。
不过对这类机床进行再制造存在一些难点。上述这些设备的原值均在500万元/台以上,其定位精度可达0.003mm以内,使用10年以上的定位精度基本可以保持到0.005mm左右,比我国目前生产的新机床精度还要高。特别是精度的保持性,也是我国机床制造企业难以达到的。所以尽管这些部分机床的再制造价值非常高,但能进行改造,以及能改得好的国内企业并不多。
国内用户对再制造机床的接受度低
国内用户的不买账也是机床再制造打不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客户普遍认为机床再制造价格太贵,大家对再制造的投入和回报还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再制造一台机床成本一般是新机的50%~60%,发达国家的客户能接受,但是,国内客户能接受的范围仅30%,普遍觉得太贵了不如买台新设备。
而且,在重视创新的大环境下,很多人更专注于新品的研发和使用,认为再制造产品一定比不上新产品,服务和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机床的采购商更倾向选择新产品而不是再制造的机床产品,这阻碍了再制造产品市场的扩大。
总而言之,机床再制造产业的发展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道路崎岖。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它既不是金山银山,也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指望它“捞一笔大的”是不可能的。但是,它既符合我们节俭办大事的国情,又符合我们再制造生产模式,能为我们再制造行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它是对旧设备的消化理解、通过再制造提升原设备的性能,能够通过新的制造工艺、热处理工艺、数控应用技术解决及替代缺损备件带来的难题。通过对终端产品工艺技术的理解,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再制造设备的效能,最终达到绿色制造、循环利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