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力诺是控制阀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自2020年6月上市以来,在国产控制阀品牌中一直位列前茅。
本文由《阀门》杂志独家对话浙江力诺董事长陈晓宇,以力诺企业管理的独特视角,深度探讨国内阀门行业自主品牌的发展出路。
浙江力诺董事长陈晓宇
《阀门》:从公司草创到成功上市,20年来力诺始终专注打造硬核产品。那么力诺产品的核心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晓宇:力诺的核心优势在于不断突破和创新。我们从进口替代着手,在国内首次实现了锅盖阀、放锅阀等整个阀门的进口替代,并且力诺首创的专用矿浆刀闸阀,对矿浆的耐磨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在硬密封球阀纤维介质控制方面,我们也具备非常强的优势。
阀门作为一类通用产品,很难在结构上取得较大的突破。而力诺的产品创新,往往来自客户应用端的响应。近些年来,通过深挖化工、石化、多晶硅、生物等行业特殊工况的需求痛点,力诺积极与相关研究院开展合作,研究出激光熔覆等新工艺,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技术优势。通过客户需求指导工艺改进与技术提升,力诺不断突破自我边界,逐步建立起了较为系统和完整的产品系列。
《阀门》:国内阀门市场的痛点在哪里?力诺在解决这些行业痛点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陈晓宇:我认为中国阀门行业,尤其是控制阀行业的痛点在于,国内还是集中在对外国现有技术的消化吸收,而对原创的研发投入偏少。力诺对阀门特殊场景应用的不同需要做出了深入研究与工况模拟,加入很多原创性设计,真正实现产品的实质性突破,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彻底打破进口阀门垄断现状。
另外一个痛点则在于,国产阀门的质量管理亟待进一步提升。管理的不系统、不完整、不规范导致阀门质量极为不稳定,而力诺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把产品的制造、加工、质量追溯等系统地链接起来,能够提供完整的追溯报告,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在这一点上我们还会持续发力,将产品的结构、工艺与使用需求合理匹配,找到契合点。
采访现场
《阀门》:力诺的企业愿景是成为国际流体控制行业的知名品牌,2023年,力诺有怎样的期许和目标?
陈晓宇:力诺自创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成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历经20年的奋斗和发展,可以说已经基本实现。2020年力诺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阀门企业中为数不多的上市企业之一;2022年力诺突破10亿销售大关,基本具备了阀门行业领军品牌的条件和规模。
2023年进入“后疫情时代”,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了焦点和重中之重,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新的机遇,我们要在过往的成果之上,抓住政策机遇,顺势而为。在新能源行业、基础化工,尤其是高端煤石化类行业,我们希望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提升高端应用占比,为客户带来更多价值,成为更具影响力的品牌。
《阀门》:作为管理者,您的管理理念如何赋能企业,并取得了哪些成效?
陈晓宇:我一直以管理学家德鲁克的管理理念与思想,来指导我的管理实践。从人的角度出发,管理者其实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刚愎自用。但实际上企业应该具备更加敏锐地捕捉客户信息、了解客户需求的能力。力诺始终以德鲁克思考为指导,以客户和成果为导向来定义自身,我们从来不会说我们能做什么,而是会去思考客户需要什么。
正是基于力诺独特的企业管理理念,我们把团队中每一个个体当成一个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他们的成长,激发他们自主创造的意愿,不断地跳出行业定势,实现领域突破。“上下同欲者胜”,当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协同一致,就会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激发更多活力,最终推动企业实现发展。
采访现场
《阀门》: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的作用。力诺作为阀门行业技术创新的响应者,在技术创新方面有哪些规划?
陈晓宇:科技创新确实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企业的发展的不懈动力。所以上市以来,我们投入了将近5000万的募集资金作为研发费用,不断改建试验设施,打造国内领先的研发验证模拟管道,引入全新软件来提升设计水平,在基础研发投入上做出重大迭代,从源头提升我们设计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并且我们通过改善装备条件来提升工艺水平,提高产出效率,提升加工精度。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加大和科研院校及专业机构的技术合作。比如我们现在与兰州理工大学温州的实验室共同研发超耐磨高频控制产品,正是国内“卡脖子”的痛点所在。力诺接下来会从“做产品”逐渐转变为“做好产品”,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来整体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和提升解决痛点的能力。
《阀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产阀门产品想在全球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是什么?
陈晓宇:我觉得关键还是在于“好产品”。是要做好产品,为顾客负责,还是做出产品,赚到钱,我认为二者区别很大。很多国内厂家缺乏系统的思维,包括产品的整体定位、设备的有效配置、品牌的形象塑造等等都不到位,仅仅是满足产品的供应,而不是品牌打造和输出。所以自主品牌意识一直是力诺这些年所追求的价值所在,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比如力诺造纸控制阀在国际的制浆造纸的领域一直有很好的口碑,基本上替代了同类国际一流品牌。
未来中国的产品,必须是能在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自主品牌,这样才能够在全球的产业链里站稳脚跟,拥有一席之地。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企业愿意去在更高的层面来提升和突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