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位于应城市的湖北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片火热景象。投巨资更新环保设备,下大力改进生产工艺,该公司今年1至5月主打产品纯碱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3万吨,而废水污染物中的氨氮、COD排放量下降两成。公司董事长汪万新说:“事实证明,环保治污与企业发展可以齐头并进。”
应城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必须抓好的底线工作,传统盐化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膏都盐海”的生死抉择
中部盐海,应城名副其实。
全市岩盐分布面积140平方公里,资源储量281.53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9.7%,埋藏深度300米至800米,氯化钠含量63.4%至88.56%,具有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的特点。
以原盐为依托、碱肥为龙头、成品盐深加工为纽带,应城盐化产业拥有规上企业89家,上市企业3家,产值过亿元企业54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5家,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盐化工生产基地之一。
然而,走进化工企业,刺鼻的气味让不少人捂住了口鼻,滚滚污水涌进河渠……残酷的现实触目惊心。
2016年4至5月,省环保厅在对应城市环境整治工作进行检查督办时发现,4家盐化工企业未完成环境整治任务,烟气超标排放;长江埠赛孚工业园未落实规划环评要求,建设污水处理厂、截污管网等环保基础设施;老府河水质超标,水质为劣Ⅴ类等。
随即,长江埠赛孚工业园25家化工企业全部停产整治,园区内所有新、扩、改建项目,一律实行环评限批。
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环保不过关,谈何发展?
应城走到生死抉择的十字路口。
喜看老树发新芽
绿色发展,必须铁腕治污,但利剑所指,恰是应城经济的命脉——盐化工产业。“为了将来还有机会重新站起来,必须改、全面改、彻底改。”面对争议、叹息和不舍,应城市委、市政府斩钉截铁。
一场壮士断腕、刻骨铭心的自我革命拉开序幕——
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全市所有盐化工企业脱硫脱硝设施全部达标运行,7家制盐企业全部实现在线监测,拆除、关闭一批小发电机组、燃煤小锅炉,每年减排烟尘2267吨、二氧化硫9354吨、二氧化氮2900吨。
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与国内30多所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产研平台,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成立院士工作站5家,益盐堂、富邦科技等7家企业入选全省首批“隐形冠军”培育企业,盐—品种盐—日化盐、盐—纯碱—氯化铵、盐—氯化铵—复合肥等先进工艺均领先全国。
目标引领、区块建设。全力打造总面积20平方公里的全国盐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形成四里棚盐化工业园、东马坊东城工业园、长江埠赛孚工业园和郎君热电工业园四园联动、竞相发展的格局。
昂首阔步“走绿道”
投资额过亿元,投产后年利税过千万元——
这样的项目摆在面前,应城市长江埠街道办副主任夏华涛双手一摆:“有污染,没得谈!”2017年以来,被长江埠街道办拒之门外的企业超过10家,投资总额近10亿元。
除了在产业发展上坚定不移走绿道,为老百姓营造碧水蓝天、清风绿野的生活环境,成为应城市委市政府的新追求。
2017年以来,应城市先后投入超过4亿元,完成造林4231.7亩,建成运营3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管网铺设工程全面提速,农村垃圾治理三年行动计划通过省级验收,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计划全面启动,拆除湖库围网2.3万亩、禁养区规模养殖场113家。
将自然资源与旅游开发高度融合,应城市着力打造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该市外事侨务旅游局负责人介绍,应城市西部旅游经济区已初具规模,聚集了汤池温泉、应城国家矿山公园、膏盐古镇等一批投资过20亿元的旅游项目。2017年应城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76万人次,实现收入17.8亿元。“按照今年前5月统计数字来看,年底实现人数突破300万、收入达到20亿的目标大有希望。”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