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长沙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全力打造“三个中心”、建设“四更”长沙,构建国家中心城市新格局,实现基本现代化阶段性目标,这一宏伟蓝图正式确立为长沙未来五年攀登的“高峰”。
蓝图展开,一个个目标次第呈现:进一步筑强制造业“骨骼”、壮实制造业“肌肉”、推动“长沙制造”向“长沙智造”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新跨越……
在威胜集团总装车间,一条人机协作生产线尤为亮眼:生产线一侧是20名工人,另一侧是5台可移动机器人,二者效率却不相上下。
此刻,长沙已经吹响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的号角,全市上下一心,欲有一番大作为,那么长沙的目标是什么,路径又是什么?
全部工业总产值实现2万亿元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的主阵地。
这也意味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决定了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能否成功。
《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创建方案》提出,到2021年,长沙全部工业总产值实现2万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55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9%。这一平稳发展目标的提出,需要长沙制造业砥砺发展。
然而,再宏伟的目标也是由一个个小目标汇聚而成。针对创新能力、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工业核心基础能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等方面,方案也都提出了具体的目标。
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创新高地
位于高新区中电软件园的基石信息成立才短短4年,却已经拥有****120余项,飞控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机器视觉与认知技术等无人机核心技术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为无人机行业的领航企业。
由此可见,创新是一家企业最大的竞争力,也是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城市立足发展的“核动力”。未来五年,长沙将在工程机械、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领域中建成1~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增材制造、电力装备等领域建成10家左右区域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长沙高新区华曙高科的展厅,一匹部分零件由3D打印机打印的机械马吸引众人的目光。
这就需要长沙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湘江新区建设为契机,围绕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和环节,在人才集聚、平台整合、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下苦功。
方案也提出,要建设高水平制造业创新中心,需要不断推进长沙科技城建设,突破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建立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实施智能制造标准战略。
发展高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目前,长沙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培育了新材料、工程机械、食品、电子信息、文化创意、旅游六大千亿产业集群。
未来五年,长沙将积极培育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智能电工电器、航空航天装备等智能化成套设备为重点的智能装备产业。
到2021年,长沙培育行业隐形冠军企业50家以上,重点行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200台以上。形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软件、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等产业集群。
湖南红太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已建成国内最高水平的高效PERC智能制造示范线,实现高效PERC电池制造、检测、物流、管理、服务等各环节智能化。
如今,无论是工程机械、工业机器人,还是增材制造、高档数控机床行业,长沙都拥有了一批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加快产业集聚和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
提升工业核心基础能力
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长沙一直存在着“少核缺芯”的问题。核心装备和核心技术的缺失,不仅成为企业发展的掣肘,也让企业在行业竞争和国际竞争中缺乏绝对优势。
为此,长沙提出,未来五年工程机械、北斗卫星导航、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产业急需的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本地配套能力明显提高,其中,工程机械零部件本地配套率60%以上。
而要实现核心零部件的本地高配套率,就要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发展障碍。
未来五年,长沙将重点支持集成电路核心企业与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构筑装备制造在工业“芯”领域的新高地;围绕装备制造产品高端化,强化关键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基础地位,重点突破装备制造业的材料瓶颈,推动装备制造产业与新材料产业的融合发展。
实施智能制造示范推广
在制造业,示范带动的作用不可忽视。2017年、2018年边试点示范、边推广应用。今年,长沙将再启动200家智能制造企业试点示范,到2021年,重点支持20家示范企业、50个示范车间,纳入国家、省示范项目达到20个以上。
在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的进程中,长沙将重点选择在工程机械、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
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实现以市场换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装备主机和系统集成的智能制造企业和项目,并不断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由提供设备向一体化服务转变,推行定制化生产模式,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推进智能制造园区建设
工业园区,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主战场、主阵地、主力军。在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的进程中,“五区九园”也应该责无旁贷地当先锋、打头阵、挑大梁。
未来,长沙将按照“一轴两带多中心、一主两次五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结合各区域的环境承载力,统筹优化产业布局,以319国道沿线湘江新区和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为重点区域,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层次结构合理、分工协作紧密的东部、西部产业集聚区,形成“一区一廊”的长沙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新格局。
到2021年,长沙力争将湘江新区打造成国家智能制造新区;积极培育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成为智能制造示范区,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智能制造省级示范园区。
记者了解到,在长沙打造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的产业新格局下,各园区将依据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有的放矢,多面开花。如以长沙经开区等为核心,突出工程机械、汽车的专业化生产等。
搭建高水平智能制造合作交流平台
近几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长沙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吸引许多企业来长投资兴业,建设区域总部。这一份成绩,离不开高水平智能制造合作交流平台的搭建。
未来,长沙将以特色优势装备制造为主,引导并支持五矿有色、中联重科、三一集团、威胜集团、长高集团等企业,探索产能“一揽子”合作、产业链战略联盟合作、就地建设产业园区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采取PPP等方式)、“工程承包 融资”合作、人才培养合作等多种合作方式。
与此同时,长沙将积极高质量、高标准承办中国(长沙)智能制造峰会,广泛邀请国内外行业知名机构、企业、专家、学者,全面展示最新的智能制造理念、技术、装备和解决方案。
此外,依托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等机构,每年举办或承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制造行业专业展会、论坛等活动,提升长沙在国家智能制造领域的知名度。
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一台机器人正在完成为客人倒水的一整套动作。
数据直击:
2万亿元
到2021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实现2万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55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9%;
到2021年,打造1个以上的“五千亿级”园区和“五千亿级”产业;
到2021年,建成1~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10家左右区域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到2021年,培育行业隐形冠军企业50家以上;
20家
到2021年,重点支持20家示范企业、50个示范车间,纳入国家、省示范项目达到20个以上。
他山之石
智能制造,风从宁波起
今年《第一财经周刊》发布了新的中国城市分级排名榜单,浙江宁波与湖南长沙均首次被定义为“新一线城市”。今年8月18日,宁波成为“中国制造2025”首家试点示范城市。
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9年实现全国一流制造强市的建设目标,全市智能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争取到2025年,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和智能经济发展代表城市,初步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树“旗帜”智能经济作为主攻方向
站在新起点,宁波整装再出发。宁波提出要找准方位、明确方向、谋定方略,力争创造更多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
所谓“找准方位”,就是从国内外发展大势中找准宁波制造业发展的方位,把“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置于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来谋划、来实施。
所谓“明确方向”,就是把发展智能经济作为今后的主攻方向,主攻智能装备制造、智能终端产品开发、智能无人系统应用、智能服务“四大领域”,力争到2025年把宁波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智能装备、智能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和新经济发展样板城市。
所谓“谋定方略”,就是谋划好制造业创新转型的新路径,特别是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坚持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手并抓”,打造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和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两大平台”、省市产城融合 要素集聚和精准定制“两大模式”,努力实现由制造向创造、产品向品牌“两大转变”。
夯基础重点做好“五个一批”
宁波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将围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中确定的重点任务,重点做好“五个一批”工作。
一是制定一批规划政策文件。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编制引领今后十年发展的宁波行动纲要等。
二是培育一批千亿级细分产业。围绕“3511”产业体系建设,重点主攻石墨烯、稀土磁性材料、高端金属合金材料、关键基础件、专用装备、光学电子、汽车电子、专用集成电路等8大细分行业,编制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千亿级细分产业培育机制。
三是实施一批制造业转型升级工程。围绕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制造业 互联网”、单项冠军示范培育、质量品牌标准提升、制造业创新和制造业人才提升等8个重点工程,出台三年行动计划。
四是建设一批试点示范。积极引导和鼓励各县(市)区(管委会)和相关职能部门,围绕“中国制造2025”相关领域开展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分级分类、聚焦重点、各显特色的试点示范,包括产融结合、浙江省“中国制造2025”强县(市、区)、创新中心建设模式、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人才引进培育模式等方面。
五是深化一批体制机制改革。聚焦建设工业强市的关键领域和重点工程,在改进金融服务方式、改革要素配置手段、改变资金扶持方式、改善政企协调机制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
绘路线聚焦“制造强市”百花齐放
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后,宁波制造该如何再谋新篇,推动传统制造迈向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再上新台阶?
宁波将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聚焦一个核心目标,建设“3511”产业体系,进一步突出宁波在工业四基领域的比较优势,主攻八大细分行业、实施八项重点工程、探索四个试点模式、创新四项改革举措,争优势、补短板,打造以“智能升级、智慧转化、智力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宁波智造”,培育形成“高端人才育高端成果、高端成果筑高端产业、高端产业聚高端人才”的制造业发展循环生态系统。原载于2016年8月19日《宁波日报》伍玲整理
德国工业4.0从理想到现实
今年6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带着“半个内阁”访华,参观了中德高端制造产业园,让德国工业4.0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旨在将信息通信技术同传统制造技术进行深度结合以保持制造业世界领先地位的一项发展战略,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这一战略或概念自提出以来,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经过讨论和实践检验,实施路径日渐明晰。“工业4.0”也正从概念变为现实,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了解和尝试使用“工业4.0”技术。
概念先于事实的“工业4.0”
在2011年4月的汉诺威工博会上,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沃尔夫冈·瓦尔斯特尔在开幕式致辞中谈到高收入国家的企业如何面对全球竞争时表示,企业应该准备好迎接由互联网带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的概念从此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持续热议。
同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工业4.0”作为一个概念是先于事实发生的。按照“工业4.0平台”的定义,“工业4.0”代表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产品生命周期内全价值链的组织和控制的一种新水平。在“工业4.0”条件下,人、物品和系统相互联接,从而形成有活力的、实时优化、具有自我组织功能、跨企业的价值附加网络。这种网络能够根据成本和资源消耗等不同的标准进行优化。
“工业4.0”致力于满足不断上升的个性化消费需求,涉及产品从概念到订单、从研发到生产、从产品配送到回收等所有阶段,而“工业4.0”技术的运用使得高度个性化产品的低成本生产变为可能。
经过几年发展,“工业4.0”所涵盖的内容不断扩充。从近几年的汉诺威工博会看来,德国企业在“工业4.0”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研发方面进展迅速。
“工业4.0”既是进化也是革命
就其本质而言,“工业4.0”是传统制造技术同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从而使得生产变得更具弹性、更加智能,互联的程度更高、效率更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4.0”只是数字化生产的延伸,这也是越来越多业内人士将“工业4.0”视作进化的根本原因。
虽然“工业4.0”并非以单一技术突破为特征,但是“工业4.0”产品的开发、销售以及其应用后带来的影响都具备多种革命性特征。例如博世集团成立了一个多功能小组,在博世集团互联工业创新小组中有100多名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大家相互协作。一个机械工程师刚开始可能不能很顺畅地同一个软件工程师交流,但双方就某些具体的项目展开合作之后,慢慢就能理解对方。
例如,一个机械工程师可能是研磨技术方面的专家,一个软件工程师并不懂技术,但他可能会告诉机械工程师说自己懂算法,可能探测到机器异常的震动等指标,然后通过软件优化机器的工作状态。
博世集团是“工业4.0”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同时也是应用者。其应用“工业4.0”技术的工厂已经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效果。博世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博世能向客户展示其内部测试的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比如说应用了“工业4.0”技术之后,物流方面减少了30%的仓储,物流工作人员的生产率提高了10%。在博世的一个规模较大的工厂内,应用了“工业4.0”的能源解决方案之后,每年仅电费就能节约100万欧元,而“工业4.0”方面的投资一年内就能收回。